[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内容提要] 近几年来,INTERNET在我国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一种全新的传媒,它在新闻传播方面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这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上的种种高科技特征,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划时代的革命性产物,它反映了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变革,也必将对使用者在文化层面上产生巨大的影响,新事物必然与旧事物有所决裂,那么从媒体角度出发,INTERNET也必将在新闻文化方面与依托于我国传统媒体存在的新闻文化产生种种冲击。本文就网络新闻传播的“离散性”特征,对我国新闻传播中传统的以“合”为特征的新闻文化造成的冲击,这种冲击造成的影响做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网络传播 新闻文化 离合 近几年来,INTERNET作为一种全新的传媒,正在我国的传播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文化史上重要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造纸术、活版印刷术)与传播有关,可见传播在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同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崭新媒体INTERNET的出现,其意义不言自明。 从科技角度讲网络意味着更快、更简捷、更广等等,这些由高科技带来的种种的便利,是广大使用者们早已感觉到、享受到的。但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技术不仅仅是手段。技术是一种展现的方式。”这也就是说,对手段的使用总是参与到对自然和世界的独特构造之中,它参与了对事物存在的规定,从而是从某一角度对事物的展示。而文化观念无疑是这种“规定”和“展现”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正如我们的祖先用火药造出了鞭炮,而欧洲人却用它造出了“西洋火器”一样,科技的运用与文化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网络在传播上的运用,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观念的“展现”呢? 一、 第四媒体的文化特征——“离” 网络的文化特征正如我们所使用的网络的基本构成单位PC机的全称(PERSONAL COMPUTER,中文翻译为“个人计算机”)一样,网络强调“PERSONAL”(个人的)一面。与我国五千来形成的以“合”为特征的文化,以及相应的整体性的系统观相对,作为一种传媒,网络在文化层面的特征恰恰是“离”。这种离散性特征的本质是:网络在物质层面形成的隔离性极强、具有极大自由的虚拟空间,以及这一空间对使用者在意识层面的“个人主义”倾向的影响,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方面 网络是冷战的产物,美国国防部曾设想设计一种地点分散而又集中协调的指挥网络,当战时部分指挥点被破坏时其他各点仍能正常工作,这就是创造网络的最初构想。正为了达到这种最初的战略目的,网络上的任何一部计算机在功能上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使用者在网上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同时也使每一位使用者具有极大的自由。“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的名言正是这一特点的诙谐的说法。 另外,计算机技术属于自然科学。大凡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都不提供价值判断,不能决定人的目的和行为取向。那么也就意味着,网络同样不能决定人们在网上行为的目的和价值取向,使用者只要遵守技术上的规则和协议,掌握一定的技术能力,就可在网上畅通无阻。 这种技术上的特性为每个互联网的使用者提供了一个自由度极大的网上空间,这一自由使使用者在网络上的个人行为失去了有效的控制。“黑客”和“网络英雄”(或叫做“跨客”)的涌现,以及网上病毒的流行正是这一点有力的证明。这种系统上的特性,也为使用者的“个人主义”提供了极为牢靠的物质基础。 2. 传播方式方面 在网络和多媒体的条件下,与我国传统的线性传播方式不同,网络采用的是非线性的传播方式,这主要体现在网络新闻传播的多向性。 在网上大量的信息发布源传播着或真或假、来自各种立场的信息。受众不再处于统一传播口径的某一种或某一系传媒的影响之下,他们可以听到来自多方面的声音,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利益来进行评判,或不予理睬。受众所接受的关于某一新闻事件的报道,无论在事实还是在态度上都不再是前后连贯、首尾一致的线形状态;受众面临的信息超量情况下的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受众也再不是统一的整体,而是分散状态下各新闻发布者争夺的对象。 自由的传播者,自由的信息,自由的受众,网络的这种非线性的传播方式给网络受众的“个人主义”倾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 商品的系统性方面 计算机是一种商品。马克思说:“商品之所以是商品,不是它作为物化了的活动,而只是作为活着的主体的对象。”也就是说,任何产品都要与人的精神发展水平相适应,它不只是单纯的满足人的某种物质需要,还要与人的全部身心特性处于和谐的相互关系中。 商品是一种适应性系统,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是该系统的功能。它的适应性表现在与环境和人两个方面的关系上,但归根结底对环境的关系仍然是对人的关系。商品处在这样一种相互作用中,对人必然要产生某种作用,特别是在文化观念上施加的影响。正如钟表的发明,作为一种计时器,它本来是向人告知时间的装置,而时至今日,钟表却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另一种角色:人们吃饭往往不是因为肚子饿了,而是吃饭的时间到了,人们上床睡觉也往往不是因为困倦,而是到了睡觉的时间。“网络时代”不仅仅是一个广泛使用网络的时代。 网络在物质层面为使用者提供了“个人主义”的存在基础,在意识层面上,网上英语内容约占90%,是网上的主要使用语言,而语言则正是文化的外壳。随异国语言而来的决不仅仅是全国人民英语素质的提高。正如有人分析国人吃肯德鸡的实质是在吃美国的文化一样,网络在我国的流传也正是西方“个人主义”特征文化的介入。 4. 使用者方面 网络作为一个传播系统,并非只是各类计算机的集成,使用的人也是这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网络使用者也是网络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的特性也是网络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同在医院设备越先进,医生就离病人越远一样。网络在传播上的先进性能,也使使用者之间越离越远。人们依靠网络可以与更多、更广泛的人结识交流,人们依靠网络得到了有关社会和环境的大量信息,而与他人、与环境的直接接触却越来越少。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是在特定的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下,根据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并通过科技文化而被创造出来的。其在物质层面的离散性特征,必将对使用者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和分散状态,与网络“个人主义”的特性可谓是相辅相成。 二、 网络“个人主义”特征对我国传统新闻 文化造成的冲击 纵观我国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合”是我国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具体到今天来讲,“合”的内涵就是“集体主义”,这也是今天我国新闻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建国以来,各个传媒都在热情地宣传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好人好事。我国宣传的所有正面典型无一不是以集体为重,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民英雄。所有被舆论抨击的反面典型无一不是损公肥私的人民罪人。近来在传媒上大量出现的集体扶危济困的报道,为他人生命财产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报道,以及以前频频见诸报端的不记报酬的报道(姑且不管这种报道的适宜性),等等这一切都在表明:对“集体主义”的宣传报道是我国新闻事业一贯坚持的报道方针,“合”的文化精神是我国新闻工作的灵魂所在。 网络在我国传播领域的出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新闻上网势在必行。也有许多新闻单位在这方面有所行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新闻的网络传播也给我国的新闻事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从深一层次来看,由网络自身“个人”化特性,而给我国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闻文化带来的冲击显得尤为显著。网络的介入,使我国新闻文化“合”的精神面临着“离”的冲击。 1. “小众化”的网络新闻传播 “年轻”的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