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 网络对于我国来讲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其从业者和使用者也都呈现出了明显的年轻化态势。据调查我国上网者有85%是年轻人,整个电脑业的从业者中年轻人占了绝大多数,也是有目共睹的。和别的国家一样,年轻人对传统的印刷报刊反应有些冷淡,他们认为那是爸爸妈妈的媒体,今天年轻的媒体是INTERNET,或者是电视。这种现象的出现,从主观上来讲,网络作为新事物符合了年轻人的心理特点,以及作为高科技产品带来的丰富信息和感官上的刺激,满足了年轻人成长阶段的特殊需要。从客观上来讲,计算机作为一种全新的科学领域,对它的掌握需要一定的专业能力,年轻人的教育满足了这一需要。 从网络传播内容的角度看,网上新闻文风活泼,文字精练,信息内容新鲜前卫,冲击力强,节奏强劲,处处体现出了迎合年轻人口味的特点。传播内容与主要受众相互影响,这一趋势不可避免地使受众群体在年龄上产生了分化。 “技术化”的网络 计算机技术是一种发展迅速的前沿科学,其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日新月异。能够掌握多少计算机知识,决定着人在网上获得信息的能力。同时,这也决定着人分析、利用和掌握信息的能力。由所具有的计算机能力和网络能力的不同,也将使得网络的受众产生多层次的分化。 “个人化”的网络 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每个受众不仅可以接收信息还可以发表意见,甚至可以建立网站由自己充当新闻的发布者,而且这种形式的新闻传播无须接收任何部门的检查,也无须与什么权威媒体保持口径上的一致,传播信息“个人化”。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整个网络就是一个超大容量的信息超市,受众对信息实施自选,而非像以前那样必须接收传统媒体的信息套餐。在网上,信息消费也是“个人化”的。 导致受众分化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传播内容针对性程度、区域化倾向的日益加强等等,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的“大众化”传播相反的“小众化”特征显而易见。这与我国曾有过的,全国人民长期只拥有“两报一刊”的历史相比,显然是另一个极端。受众群体的分化,对我国以“合”为特征的新闻文化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主流传媒面对分化的受众和传播者,很难以口径一致的传播对全体受众进行统一的舆论影响,以及实施有效的舆论引导。 2. 难以整合的网络新闻文化观 在互联网上对不同文化(除了主导语言以外)没有明显的歧视性,东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都有自己独立的数据库和访问形式。各种文化数据库之间没有主次、上下、先后等隶属关系。这种状况一方面维持了文化领域中相互尊重、平等理解的关系,一方面又为新闻文化的整合带来了障碍。持各种文化观的个人都可以发布自己的新闻信息,没有任何垄断形式能对其文化进行封锁和压制。 从信息内涵上分析,互联网消息结构是无中心的。这是一个消息高度离散化的国际文化网络。从它一开始具有公众服务功能时,这个网络就失去了信息的专门化特点,而向高度综合性,广泛性发展。没有一个门类的信息可以用一种排斥性的方式对其他信息种类、对其他信息库进行限制,5万个子网络的所有者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独立、平行地发布信息。 网络文化生存环境的这种先天性特点,使网络的新闻文化很难整合,这将使主流文化面临严峻考验,传统的整合方式将很难发挥作用。 三、 网络对传统新闻文化的冲击造成的影响 1. 新闻价值标准的全球化 1996年底,在美国和欧盟的推动下,28个国家签定WTO自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全球性协议;到2000年,取消信息技术的所有关税,实行自由贸易。 尽管亚洲国家讨价还价,1997年2月15日,WTO再接再厉,代表全球电信市场90%以上份额的69个国家,签署了2000年电信自由化经营的全球协议。协议覆盖了电话、数据传输、传真、卫星和无线电等所有形式的电信服务,一个直接的结果是国际长途通信的价格下降80%以上。开放电讯市场,直接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到发展中国家吐丝结网;更意味深长的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开放了新闻媒体和文化市场。 今年我国在“入关”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这意味着必须实行信息产品零关税,开放电讯;即使争得一个“发展中国家待遇”,也不过是两三年的特殊照顾。现在已签约参加的国家,代表了信息技术和电讯市场的90%多。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政治上来讲,不参加都是不可能的。一旦加入,我国的传统媒体将完全暴露在世界媒体竞争的大环境下,受众也将被置于世界媒体的影响之下。其中,网络必将以它独有的特点首当其冲,在这场革命中充当主要角色。 从个体文化行为上分析,在互联网上各类文化实体具有高度自主化特点,每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成为世界文化的一个实在的组成部分,个体文化与世界文化变化发生了真实的、有影响力的联系。就新闻传播范围来讲,互联网意味着把我国的新闻宣传置于世界化的模拟社会——网络之中,大量的信息从各个不同的信息源涌来,受众面对的是整个世界。我国新闻传媒常用的传统运作手段:不予报道、推迟报道、省略报道、内外有别报道、综合式一次性报道、多种媒体形成合力报道等,在互联网上都将无法有效运作。问题也就随之而来:新闻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在网络上出现,我们现在的权威媒体是否能与在网络驰骋多年的comN、迪斯尼或是BBC匹敌,来守卫住我们的宣传阵地,维系住我们的受众?互联网的离散性、个人化的全新特点,要求我国的新闻传播要有全新的传播理论来支持,随着网络传播的日益迫近,这种要求也越来越紧迫。而对新闻价值的评价标准,无疑是任何一种新闻传播理论的核心。而且这一标准的确定必将与世界接轨,在世界传播格局中接受检验。 2. 新闻由意义退到价值平面 网上可谓信息如潮。这主要是由网络新闻的发布周期和超大的信息容量来决定的。 从发布周期上来讲,网络新闻打破了出版周期,而且发布迅速。信息到位后从审、修、定到上传发布最多1个小时,可以随时滚动播出最新消息。尤其对于突发事件,可随时报道几十分钟前的发展景况。例如3月25日凌晨3时北约空袭的爆炸响起,几乎同时四通利方新浪网上就出现了相关快讯,在以后的进程中,各种图像、文字消息几乎每隔两三分钟就更新一次。 从信息容量来讲,网络传播无论在信息的流量还是在流速上都是传统媒体所无法相比的。在流速上,它接近于电的速度。在流量上,一个9个G的硬盘可以储存45亿汉字的信息量。如《电脑报》56个版,在其网站www.cpcw.com的一个电子版子站就绰绰有余地放下了,而且不止一期。CPCW网站的其他栏目也日日更新,发布的信息量是报纸的数倍,周期是报纸的七分之一,CPCW网站的平台数据库中,目前存有大约700MB的数据,相当于3.5亿个汉字的信息量。每天上网信息约5MB,约合250万个汉字的数据量。最高一天流量达到2GB,相当于10亿个汉字的信息量。 在互联网上新闻的快速滚动以及新闻信息的巨大流量,使受众无暇关注新闻事件的详细过程。在信息的传播上,“多多益善”更是共同的原则,“说”得越多“传”得越少的道理谁都明白,因此信息在“制码”中对新闻结果的重视也远远大于过程。作为信息的媒介内容,是传播动机和效果研究的居间因素。过程的“出局”对“意义”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我国新闻传媒由强调新闻教化作用而特别推崇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依傍于新闻事件的过程来传播的(这一点在我国的“典型报道”中尤为明显)。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我国传统媒体一直推崇的“讲故事”的文本形式将不再适用。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人是时间的存在物,只有在时间的延续和流动中,人们才能去感知、体验和思考。电脑技术却具有加速度趋向和缩短时间过程的功能。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