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试论史前媒介生态中非语言媒介的演变      ★★★ 【字体: 】  
试论史前媒介生态中非语言媒介的演变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0:59:43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本文是把媒介生态学运用到媒介发展研究的一个尝试。以史前非语言传播媒介为切入点,在史前媒介生态的背景下,分析史前非语言媒介的物理形态和符号形态,以及各种形态的演变轨迹,包括史前特有的岩画、舞蹈、烽火、结绳、鼓、笛等传播媒介的分析,从中探讨史前非语言媒介对人类思维及交流活动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史前媒介生态,非语言媒介,媒介物理形态,媒介符号形态 Abstract: This paper applies media ecology to study media developing history. With the background of prehistoric media ecology, this paper, starting with prehistoric non-language media, analyzed its physical and symbol form and their change traces, which includes the analysis on pictures on rock, dance, balefire, drum and bamboo flute which only exist in prehistory. Through all these, the paper tries to probe into prehistoric non-language media’s influence on human thought and intercourse activities. Key words: Prehistoric Media Ecology; Non-language Media; Media Physical Form; Media Symbol Form 作为对20世纪70年代环境保护主义(environmentalism)兴起的回应,以及受学科交融的影响,媒介生态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出现了。它旨在研究“各种媒介形态在为自身寻找合适环境的竞争中的相互作用(interaction)以及在社会力量的复杂生态中的生存状况”,同时也包括“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类感知、理解、情感和观念,以及我们与媒介的交互作用如何推动或阻碍自身生存等问题。[1]” 媒介生态学无疑为我们对媒介发展史,特别是媒介形态与人类历史进程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切入点。由于“媒介生态学既是后工业和后现代的,也是文字前和史前的”,[2] 所以本文以史前非语言传播媒介为例,用媒介生态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审视,分析其物理形态和符号形态,以及各种形态的演变情况,并试图发现史前非语言媒介对人类思维及交流活动产生的影响。 一、 史前媒介生态的结构演变 人类在诞生伊始,就开始了交往与沟通(communication,也即所说的“传播”),这是人类社会本质的充分表现形式,是媒介产生的直接动因。因此,人类传播媒介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一样漫长。虽然在文字出现以前 [3]的史前时期,传播媒介远不如现代高级和发达,但其媒介生态仍不失为一个逐步丰富的媒介环境结构。 有学者将人类交流的传播媒介分成三套系统:“一是推理性的符号系统(包括语言、文字等)和绘画、音乐、舞蹈等表象符号系统。二是实物系统,不仅包括与语言文字声像有关的,与通讯有关的实物(如石磬、木鼓、牛角),更是指凝结人文信息的各种产物,它们从源自地向四外扩散,本身既是传播的内容又是文化载体。三是人体系统,包括人际传播和族群迁徙等等”。 [4]应该说,这种分类基本囊括了所有的史前传播媒介,但着重点在共时性上,史前媒介生态的历时性却没有体现出来。其实,从身体媒介(人体系统)向体外媒介(实物系统)发展则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特征。 史前媒介生态的结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人体系统为媒介的形体动作阶段——空间造型阶段——时间语言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典型例子分别是舞蹈、壁画和神话。在第三个阶段,史前媒介生态已经发展得相当多样化了。还需要看到,尽管语言的出现能够记录和描写在时间上延展的过程、事件,但“事实上,即使在以口语传播为主的时代,口语也并不是唯一的传播手段。为了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越来越大的环境空间,人类不断地发明和采用了一些早期的体外化媒介,例如用约定的实物来传递和交流信息、利用结绳或图形符号来记录重要的事件或生产和交易情况,利用擂鼓或燃放烟火以及这些信号的接力传递等保持远距离联络。” [5] 所以语言作为符号和媒介,与非语言的媒介系统和符号体系在人类传播、交流和发展进程中是相辅相成的。 在这一媒介生态结构的演变中,形体动作、空间造型和体外媒介都属于非语言媒介,它们都“有社会共知的含义,被有目的地或被解释为有目的地发出,被有目的地接收,并有可能由接受人反馈的、除使用言词本身以外的人类属性或行为。[6]” 本文将非语言媒介作为切入点,是因为:1)“原始人思维能力在没有达到处理非实在的概念系统的水平上,更主要的思维工具只能是直观表象,甚至是主体的身体动作本身。由于视觉形象同意义的结合要比声音同意义的结合形式——语言更为具体,更为实在,所以我们有理由同意某些人类学家的观点:在前文字社会中,语言的作用还不如艺术的作用,不论是作为主体思维媒介、时会交际工具还是作为传递、积累文化信息的载体。” [7]这里我们不妨把艺术的范畴扩大或转变至非语言媒介。2)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一般符号学的建立应当在语言符号学的建立之后,但是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非文字的记号系统发生于语言文字记号系统之前。而且自语言系统形成后,非语言的记号表达活动继续存在。事实上,古代的符号学思想对象往往是各种非语言的记号。”[8] 二、 史前非语言媒介的形态种类 媒介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如何定义传播媒介的形态和内在偏倚(bias)在塑造人类交流,以及在对现实的建构、永存化和转变中所扮演的角色。这里,媒介生态学采用了生态学的种群分析法,认为形态包括(媒介)符号形态和物理形态。媒介的符号形态以代码为特征,在代码中媒介代表了信息(例如,模拟符号对应数字符号)和包括符号在内的结构(例如,命题式结构对应表征式的结构)。媒介的物理形态指传送代码的技术以及编码、传递、储存、恢复、解码和传播信息的物理要求。对媒介形态进行上述分类,是基于: 由于不同的符号形态编译出不同的信息,所以不同的媒介便具有不同的理性(intellectual)和感性(emotional)偏倚。 由于不同的物理形态编译、存储并传输不同的信息,所以不同的媒介便具有不同的时间、空间和感知的偏倚。 由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物理和符号形态,所以它们也具有不同的内容偏倚。 结合刚才的媒介生态结构构成和演变可以发现,“推理性的符号系统”正是“符号形态”,“实物系统”正是“物理形态”。下面,以具体的实例,通过分析史前非语言媒介的这两种形态,来发掘媒介形态的融合变化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人类思维带来的影响。 1、物理形态——时间媒介和空间媒介 由于不同的物理形态编译、存储并传输不同的信息,所以不同的媒介便具有不同的时间、空间和感知的偏倚。加拿大经济历史学家哈罗德·英尼斯(Harold A. Innis)后期研究兴趣向传播学的转移其实已经展示出一种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姿态,在其《帝国与传播》一书(Empire and Communication)中,他提出了一对颇富启迪意味的范畴——时间媒介和空间媒介。 根据他的理论,时间媒介有耐久性,但不适于搬运,如“刻在石头、金属上的文字、图画,刻在粘土板上的楔形文字和印章,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文,还有金字塔、石雕、羊皮纸文书等,为典型的从古代到中世纪的时间媒介”;另外,在人类追求传播空间和传播速度的不懈进程中,“自古以来,就有种种空间媒介被设计出来。如火炬、烽火、狼烟、呼声、笛、鼓、手语、旗子等。这些信号,多借助转播系统,能迅速地进行远距离传送。其中,不乏能传播相当复杂地内容的符号体系”, [9]空间媒介虽然轻便,但是没有持久性。 无论是时间媒介还是空间媒介,无论是它们的取材还是制作,都与自然关系密切。媒介的原生性很强。比如作为时间媒介的岩画。岩画(Rock Art)是在未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视觉创新:演绎新媒体时代的视觉奇观

  • 下一篇文章:美国数字电视:在权力结构与商业利益之间的曲折发展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试论史前媒介生态中非语言媒介的演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试论史前媒介生态中非语言媒介的演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试论中国大陆的媒介分析之概况及特...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因特网及网站的...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2005年美国新闻...
  • ››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 ››浅论博客名誉侵权中的法律责任
  • ››海外华人种群变化对华文媒体生态的...
  • ››媒介框架之预设判准效应与阅听人的...
  • ››县级电视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其突...
  •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
  •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 ››试论史前媒介生态中非语言媒介的演...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