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试论史前媒介生态中非语言媒介的演变      ★★★ 【字体: 】  
试论史前媒介生态中非语言媒介的演变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0:59:43   点击数:[]    

经人工修整的自然洞窟、崖壁岩阴、或在露天单个的巨石上进行绘、刻、雕制而成的艺术品。其创作时间最早约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最迟不超过新石器时代早期,产生于文字之前。比如大多记载壁画的洞穴,并不用来住人,因为它们“是由高处下落的水流造成,必须攀爬一段距离才能到达进口,再由高处下行”,行者“在黑暗中蹒跚前进,空穴内没有窗,墙上也没有任何缝隙。” [10]空穴内遍布水坑,伸手不见五指,必须靠感觉缓慢行走。的确,人们把所要传播的内容刻绘在石头、岩洞的墙壁上,虽然这种媒介不便携带,但可以克服时间障碍,与口传时代相比,用岩画来传播大大提高了信息的确定性。由此,正是存在岩画这样一种古老的时间媒介,现在的人们才有可能亲身感受到远古时期的人类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如何进化为复杂的社会系统的过程。 而击鼓和烽火无疑是空间媒介的最好例证,它们分别是人类最早远距离声觉和视觉通讯的常用媒介。比如说鼓。鼓是用兽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制成的,一直用来传送消息。有些非洲鼓敲起来非常响亮,声音能传到三四千米外。击鼓时部落间依次传下去,可以使信息传得很远。地处非洲中部的巴米累克族使用两种鼓,其中的一种叫“恩卡”,这是挖空的树干,下端有三个木脚,上端蒙一张兽皮,击鼓者用手击皮,击三次表示有危险,击五次表示要集会。另一种鼓叫“恩都”,是在一段树干上挖一个大洞,洞口蒙兽皮,击鼓者用两根木棒打击鼓面时,全族人知道要投入战斗了。 [11]的确,早期空间媒介的多数用途是传递战争中的军事信号。 2、符号形态——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媒介的符号形态是不言而喻的。就“符号的定义”而言,自符号学诞生以来,不同的学派、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野归纳出了不同的表述。比如,俞建章和叶舒宪就认为,“在交际的过程中,通过某种有意义的媒介物,传达一种信息;这个‘有意义的媒介物’就是符号” [12]。 虽然这一概念很好地将符号和媒介结合起来,但我们仍需稍做辨析。索绪尔认为符号是一个具有意义的实体,是由符号具和符号义组成。“符号具是符号的形象,是纸上的记号或是空气里的声音,可以由我们的感觉感知。符号义则是符号所指涉的心理上的概念。” [13]而皮尔斯所谓“意义的元素”时认为,“符号指涉其本身以外的某事物——客体(object),而且为某人所理解。换言之,符号能在使用者的心里产生作用,这作用我们称它为解释义(interpretant)”。 [14]可见,索绪尔的符号具与皮尔斯的符号之间,以及前者的符号义和后者的解释义之间具有相似性。 据此,如果说刚才所分析的媒介物理形态属于客体或实物系统的范畴话,那么下面将要分析的符号形态则属于符号或符号具的范畴。例如岩画、印章上的各种图形图案、烽火、鼓语、笛音等。 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雅各布森曾明确说过:“人类社会中最社会化、最丰富和最贴切的符号系统显然以视觉和听觉为基础。”德国人类学家利普斯也认为:“最简单的交际媒介当然是语言,传播消息的其他听觉方法是由语言发展出来的。与听觉方法相对照的是传播消息的视觉方法,它的发展导致了文字的发明……” [15]虽然本文不涉及语言和文字,但这种分类方法对史前传播媒介的符号形态来说是简单而明晰的。 刚才提到的史前岩画,所负载的信息内容相当丰富,主要有这样几类:远古人类生产和家居生活的画面;性与生殖;宗教仪式;战争以及各种符号等。又比如古印度的印章,印章的内容除了一些类似原始文字的符号外,还体现出相当强的生育崇拜信仰和宗教图腾信仰。比如哈拉帕一颗印章上展示了生育场面 [16];又如,印章中有许多动物图形,此外,“山川河流等自然物也很常见。还有一类数量不多的印章图形很特别,它们或是人兽共处,或是人兽同体,反映着宗教信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天神崇拜。” [17] 史前非语言媒介在听觉符号方面的典型例子莫过于鼓语。鼓语有声有调,传达战斗信息的鼓语着重于声音宏大,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而平时人们之间的信息沟通的内容远远胜过沙场上单纯的“冲锋”“撤退”等战斗语言所包含的信息,因此光靠鼓声不足以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还必须通过打击鼓的不同位置以求得不同的鼓调而传送出不同的语气。 非洲一些民族使用的木鼓就很能体现出音调的差异。他们的木鼓是一段中空的树干 ,一侧壁薄,一侧壁厚,壁薄的一侧在被敲击时发出高扬的音调,而壁厚的一侧发出的声音却十分低沉。这些木鼓传递出的语言有一百七十个句子,有的反映物体和动物的名称,有的是对村落要事的告知,有的是要人们提高警惕,加强防范。他们传送的信息常常是句子而不是单字,这样人们就能够很清楚地知道传者的意图了。 [18] 三、 媒介形态融合与媒介生态变化 纵观传播媒介发展的历史,媒介形态的融合是一个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还会发生的过程。通过前面对媒介形态的分类和分析,不难发现媒介形态的融合便是物理形态——时间媒介和空间媒介的融合、符号形态——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的融合、以及物理形态和符号形态的融合。最原初的媒介,其形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各自的不兼容性。 无论是视觉-听觉媒介符号还是时间-空间媒介符号,视觉/听觉、时间/空间基本是彼此独立、相互不具有兼容性。人们通过烽火获得信息时,几乎不用动用听觉器官;而通过鼓语得知消息时,也几乎用不着眼睛。即便是最有可能兼容视觉和听觉符号的人的身体,在作为人际传播的媒介时,由于信息含量相对较少,即便只是通过语言或只是通过动作便可以基本表述清楚。从时间/空间的角度来看仍然是这样,这主要是因为运载符号物的交通运输手段或介质不发达,而光、音等具有高度空间传播性的符号体系也无法保存下来。 不过,人类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朝着媒介形态兼容性的方向前进。从这个意义上讲,史前非语言媒介在体现时间符号和空间符号记载、传承信息方面兼容性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便是印度印章,尽管从传播广度和速度方面而言,其仍没有到达相应的水平。 19世纪以来,在印度河流域各地发掘出土的印章共有2000多枚,这些印章大多是用皂石、粘土和象牙制成的。这些印章的“大小不等,有12.7公分,也有6.35公分,常见的是2.3公分。形状一般是方形,也有圆形、椭圆形、矩形等。印章背面有印纽,中间有洞孔,以便用绳索穿过洞孔挂在身上,以防遗失。”[19] 根据学者们的推测,这些文字可能就是主人的姓名、职衔,印章所雕刻的图像可能是他们崇拜的事物。本文介绍印章的根本所在,是其既反映了和岩画类似的主题,甚至起到类似的作用,但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不是刻画的对象,而是所凭借的符号载体形式——印章可随身携带,兼具了时间媒介和空间媒介的特性。 自此往后的媒介发展趋势,是媒介形态兼容性的增强越来越明显。比如纸的出现,把人从石头的重量里解放出来。用手就能写出在纸上的文字,比起那些神圣的石头文字来,自然轻快得多,而且世俗化了。发展到电子媒介时代,终于可以将视觉媒介与听觉媒介、时间媒介与空间媒介统一起来了。 四、 媒介生态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那么,史前非语言媒介的形态和内在偏倚是如何帮助人类创建环境或符号和认知结构的呢?我们与媒介的交互作用又如何推动或阻碍我们生存机会的呢? 英尼斯提出时间媒介和空间媒介的概念,不仅仅是对媒介形态做出简单划分,他旨在说明两种形态的媒介在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作用。“时(time)、空(space)的观念反映出媒体对文明的意义。重视时间的媒体耐久度佳,例如羊皮、黏土板和石块。此类分量重的材料适宜建筑、雕刻一类的发展。讲求空间的媒体耐久度较差,而且质轻;譬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视觉创新:演绎新媒体时代的视觉奇观

  • 下一篇文章:美国数字电视:在权力结构与商业利益之间的曲折发展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试论史前媒介生态中非语言媒介的演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试论史前媒介生态中非语言媒介的演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试论中国大陆的媒介分析之概况及特...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因特网及网站的...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2005年美国新闻...
  • ››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 ››浅论博客名誉侵权中的法律责任
  • ››海外华人种群变化对华文媒体生态的...
  • ››媒介框架之预设判准效应与阅听人的...
  • ››县级电视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其突...
  •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
  •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 ››试论史前媒介生态中非语言媒介的演...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