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 文章试图在传播学研究领域提出一个新的概念:亚传播现象。亚传播现象是近年来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传播现象,主要指那些由不确定的人群在希望拥有共同体验的心态驱使下借助某种传播技术结合成为一个体验共同体的传播行为。文章通过对中国社会现代性问题的考察,探讨亚传播现象形成的社会背景,论述亚传播现象的研究意义,以及有待研究的问题所在。 [关键词] 亚传播现象;现代化与现代性;心性体验结构 Abstracts: the thesis tried to raise a new concept in communication study field: sub-communication phenomena. Sub-communication is a communication phenomena appeared recent years in daily life. Sub-communication is mainly a communication activity of experience combination which is formed by uncertain group with the attitude of hoping owning common experience and combined with the help of som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thesis has explored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sub-communication and discussed the research significant and key point of the issue by observing the modernity issue of Chinese society. Keywords: Sub-Communication Phenomena, Modernization and Modernity, Psychology Experience Structure 一 现代社会的社会转型并不简单的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机制的建构问题,同时也是人本身的精神气质的现代类型的确立问题。学术界对前者的关注较多,对后者却少有关涉。形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提出方式决定的,一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决定的。 中国研究现代化问题的学者们将目光主要投放在所谓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制度,政治经济体制,法律体系以及社群团体等等研究领域。的确,现代化问题在中国是一个贯穿整个近代史的问题。作为一个后发型现代化国家,现代化问题的提出大都是来自外部的刺激,来自与发达国家的具体交往过程。这样的历史际遇造成了中国现代化过程的独特进路。 直到九十年代,学者们终于意识到,以前对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强烈关注往往由于缺少了对中国社会的具体境遇的关切,由于缺少与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精神世界的沟通,理论上的建构和改进和实际的社会进步之间还有相当的距离。表现出来的问题更多的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心性结构与一个可以称为现代国家的基本形态还有相当的距离,社会成员普遍理解的现代化与学者理解的现代化与还有相当的距离。 过多关注政治学的国家建构,较少注意哲学意义的人的问题,不仅是因为中国近代历史的独特际遇,还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类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是以儒文化为核心的宗法文化,这种文化不断强化社会精英的国家意识和民间社会的宗法意识,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生命意义问题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道德化,从而丧失了真正的生命意义的问题意识。尽管历史上曾经有过佛教文化试图弥补这种缺陷的努力,但是佛教文化的出世观念毕竟无法完成社会个体的生命意义探求和社会整体的国家意识确立相互沟联的问题。虽然不能由此断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残缺的文化,但是中国社会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暴露出来的人的生命意义迷失的问题,的确困扰了社会整体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学界出现的关于“回到启蒙”和“消解启蒙”之争就说明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迫切性。主张“回到启蒙”是由于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的观念还相当程度地保有启蒙前形态;主张“消解启蒙”是由于近年来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已经具有了欧美社会“后现代思潮”的许多社会经济结构特征。 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其实是整个人类社会现代化问题的一部分,在整个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还是有许多可以成为共性的问题,以往的学者们关注的远远不够。在欧洲文化发展中,最早注意到现代化过程中社会个体的精神世界问题的是韦伯。在他之后,许多学者开始了大量的专门性研究,哲学人类学的开创者舍勒就是其中的一位。舍勒的研究成就中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心态(体验结构)的现代转型比历史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型更为根本。[1] 对于舍勒的这一观点,中国当今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使得学者们开始有了真正的理解和切身的感受。现代社会不仅是由现代政治经济体制建构的,更主要的是由“现代人”组成的。离开了“现代人”,不可能建立起一个现代国家。“现代人”并不简单的是指生活在现代的人,也不简单的是指以现代方式生活的人,而是指应该具备现代精神气质的人,能够成为现代社会成员的人。对于当今中国社会来说,这一点已经成为一个制约社会发展的问题。多数学者把这一问题简单的说成是文化素质问题,理解为是一个普及教育的问题,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错误。舍勒在谈及这个问题时指出:现代性是深层的“价值秩序”的位移和重构,现代的精神气质体现了一种现代型的价值秩序的成型,改变了生活中的具体价值评价。舍勒并且进一步明确指出:现代的体验结构转型表现为工商精神气质战胜并取代传统的神学形而上学的精神气质。[2] 二 当然,舍勒的研究首先面对的是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对于中国的现代化问题,这样的叙述并不符合中国文化的实际。欧洲现代化之前的社会是相对一体的基督教社会,神学—形而上学精神可以概括为基督教文化的基本形态,无论是社会结构还是个体心性,都具备这样的神学—形而上学形态。中国的现代化问题面对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以儒文化为核心,儒、道、释三种不同的文化观念相互融合的文化。 儒学文化是一个能够贯通宇宙、社会、人伦的完整思想体系。主要体现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心性儒学、政治儒学和世俗化儒学。心性儒学探求“性与天道”为核心的宇宙观问题,以追求完美的道德人格和天人合一的形上境界为目的;政治儒学探求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问题,以纲常观念规范社会政治行为;世俗化儒学则以忠孝仁义等等道德化的生活理念,潜移默化的制约和规范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3] 按照历代儒学大师的观念,心性儒学和政治儒学是“儒学精英”们关注的领域,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世俗化儒学只是一种“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范畴。 这种世俗化儒学的观念决定了中国传统社会中普通百姓的道德化的生活心态(体验结构),道德观念在心性儒学和政治儒学当中是一种理性的道德,在世俗化儒学体系中却不再是一种理性的道德了,而是一种具有了宗教意识的道德观念了。宗教意识的道德虽然可以承担一些宗教的功能,但毕竟不是宗教。缺乏对生命意义的释义,对世俗化儒学来说,是一个致命的缺憾。 世俗化儒学为中国人提供的生命意义的释义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在宗法观念的人伦秩序中以限定的道德规范为目标,依据习俗生活,完成个人道德化的人生过程。至于何谓“限定的道德规范”不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这种生活心态(体验结构)与舍勒所说的传统基督教文化的神学—形而上学的精神气质并不相同,只能理解为一种世俗化儒学的精神气质。 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在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化的冲撞下崩溃了。“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国一直在寻找一种可以既用于民族国家建构又用于社会文化发展的精神资源。在经历了许多波折之后,共产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理论担当起了这一具有双重功效的精神资源。提供一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建构功能理论的同时也必须成为能够提供一种与之相应的人的精神气质的资源。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精神,社会公义、社会公平、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精神的基本理念,平等是社会主义精神的核心 [4]。在欧洲文化中,社会主义精神是对资本主义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