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现代人的心性体验和“亚传播”现象      ★★★ 【字体: 】  
现代人的心性体验和“亚传播”现象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0:59:18   点击数:[]    

文化的批判,但是在中国并没有出现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现实。中国社会对平等理念的追求主要是对西方强势文化的一种抗衡,其次才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种内在诉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平等还只是文化精英们的理念,并没有成为一种社会理念。作为社会理想的社会主义精神的形成过程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不得不和政治运动纠缠在一起,因此始终没有确立一个相对明确的社会主义精神体系。1949年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精神就不再仅仅是一种社会理想,同时也必须是一种能够提供社会个体生命意义的释义功能的精神体系,于是出现了雷锋这个道德化的优秀形象。雷锋一直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个人生命意义的释义注脚。认真分析人们心目中理解的雷锋形象,不难看出,雷锋是中国传统的世俗化儒学理念中忠孝仁义的现代翻版,是世俗化儒学精神和二十世纪理想主义政治潮流的结合体。这种独特的心性体验结构成为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弥漫的政治激情的群众基础。 三 九十年代的中国,经济结构和文化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者们在接触了大量西方社会二十世纪的理论研究成果之后发现,其实中国的所有现代化问题都不过是整个人类社会现代化问题的组成部分,强调共性也罢,宣扬个性也罢。问题是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的。 对照舍勒的观点,以往的学者过多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建设的研究,较少关注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人的研究;即使有限的研究也是因循传统意识,过多的强调应然,较少的承认实然;往往把研究的目的纳入教化和引导的思维模式中,而不是真正探索性的研究。对于“现代人”心性体验结构的研究看来还有待探索。 现代性不仅是一场社会文化的转变,环境、制度、艺术的基本概念及形式的转变,不仅是所有知识事务的转变,而根本上是人本身的转变,是人的身体、欲动、心灵和精神的内在构造本身的转变 [5]。舍勒指出现代现象中的根本事件是:传统的人的理念被根本动摇了,以至于“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当前这样,人对自身如此的困惑不解。” [6] 传统文化不能自然的被带进现代社会,这是所有面临现代化问题的传统文化不可避免的困境,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例外。儒学文化重人伦道德、重政治秩序、轻个体生命体验的缺憾在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中显现出强烈的困境。 困境之一,是现在还没有一个能够研究这个问题的领域。习惯的学科划分体系是一个知识性的学科体系,与西方文化相比没有神学研究体系,社会学研究也很少关注当代社会作为个体的人的研究,西方文化在上一世纪出现的“现代社会理论”对中国文化界来说还只是一个概念。 困境之二,是缺少可以研究的问题。中国的社会变革在过去十年里有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许多社会问题提出得太仓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只有近十年的过程,城市市民阶层的形成还处在开始阶段。有一些地域文化差异问题研究,乡村文化研究也基本上转向了民俗学领域。 困境之三,是社会问题开始大量涌现,摆在学者面前的是没有途径应对这些问题。例如大量的青少年痴迷于电子游戏,由此引发的社会思考不少,理论解释却没有。民工问题又以新的方式成为社会问题,理论界却缺少研究这些问题的环境和依据。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都是社会现实提供给学者们需要研究的问题,却没有一个相应的研究方法。 四 现代人的社会心态(体验结构)的形成和特征问题,怎样研究研究什么,这里提出一个概念,希望可以找到研究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亚传播现象。 传播学也是近代西方文化开创的新兴学科,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传播行为。传播学被中国理论界接受的背景是由于新闻媒体机构的迅速扩张,新闻理论界发现以前理解的新闻概念只能算作一种组织传播行为,还不是真正意义的大众传播,迅速扩充的媒体现状已经具备了实现大众传播的条件,所以希望借助传播学研究完成从组织传播向大众传播的过度。这样一个功用性的目的导致传播学在中国的研究基本上是围绕新闻机构展开的,缺少对于处在传播环境中的人的关注。 由于传播的技术条件的大大改善,近几年在传统的媒体机构内部和新兴的媒体当中出现了一种有别于正统的传播理论的传播行为,可以称为“亚传播现象”。这种现象主要具备这样几个特性: (1) 亚传播现象不是由特定的机构来控制,它具备一种自组织能力; (2) 参与亚传播活动的人员不再是单向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双方的界限已经没有了,甚至不能依据字面意思理解为互动行为; (3) 亚传播的类型不再是传播学理解的劝服型概念了,传播者的目的同样是希望影响他人,不过不以影响的实际效果来衡量传播的作用; (4) 亚传播的具体内容已经不明确了,可能完全没有实际内容,也可能虚构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内容进行传播; (5) 亚传播对参与者来说,对其日常生活的干涉非常明显; 那些传播行为可以理解为亚传播现象,不难列举。广播电台近年来都在晚间开办了情感热线类节目,所有参与节目的人共同构成了一种亚传播现象;网络游戏是另一个典型的亚传播现象;各个商业网站开办了形形色色的聊天活动是又一个亚传播现象。诸如此类的现象现在已经不算罕见了。亚传播不是大众传播,只针对相应的人群,而非概念化的大众;亚传播不是组织传播,因为没有一个相应的组织形式;亚传播也不是人际传播,因为并不针对具体的人。 亚传播现象主要指那些由不确定的人群在希望拥有共同的现代性体验的心态驱使下借助某种传播技术结合成为一个体验共同体的行为过程和结果。亚传播现象的核心是共同体验,这种体验无法从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因此,研究亚传播现象就可以研究一部分“现代人”的体验结构。 也有一些注意到这种现象的学者尝试使用“泛传播”[7] 的概念解释类似的现象。不过论者提出的“泛传播”更多的是指传播功能的扩展,与传统传播学的研究旨趣没有本质的区分。提出“亚传播现象”的概念,正是为了强调与既有的传播观念的本质区别。 五 对于亚传播现象,可供研究的案例很多,不过上述的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广播电台的晚间情感热线节目是比较典型的例证。考察这几个例证,可以注意到一些共同的特征: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世俗化儒学体系已经解体。前文所述,世俗化儒学的精神气质是传统社会中个人生活心态(体验结构)的基本核心,宗法社会的前提之下,个人的生命意义往往依附于确定的人伦秩序。随着城市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意义的家族彻底解体了,家庭不再承担生命意义的释义功能,而仅仅是一个生活结构方式和情感载体。过去的通过求取功名光宗耀祖的观念不再能够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提供生命意义的释义作用。根据最近的统计,经常光顾网络游戏的在校学生已经超过一千万人,这不是一个小数字,其中相当多的人都是所谓不爱学习的学生。原因很简单,通过学习获得成就的生命意义的释义方式已经不能说服他们了,他们不再对家庭承担道德责任(报答养育之恩)。学习本身只是一个知识的获得过程,不是生命意义的释义,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丧失了意义,网络游戏这种通过即时的竞技手段赋予生活以虚拟意义的方式自然被接受,网络游戏成为痴迷者对生命意义的体验方式。看一看另一个例证,网络聊天,参与过网络聊天的人数应该是一个更为庞大的数字,而且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年龄阶段和职业阶层。人们为什么聊天,因为现实生活丧失了意义。传统的世俗化儒学观念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是一种道德化的理解,既然是道德化的理解,就需要一个道德评价方式,在特定的人伦秩序和日常生活的领域内的公共评论结果就是实现这种评价的基本方式。但是现在这种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阴谋理论:当代政治传播学的理性探讨

  • 下一篇文章:论媒介报道中的新种族主义:以《泰晤士报》的“神州5号”报道为例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现代人的心性体验和“亚传播”现象”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现代人的心性体验和“亚传播”现象”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试论中国大陆的媒介分析之概况及特...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因特网及网站的...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2005年美国新闻...
  • ››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 ››浅论博客名誉侵权中的法律责任
  • ››海外华人种群变化对华文媒体生态的...
  • ››媒介框架之预设判准效应与阅听人的...
  • ››县级电视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其突...
  •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
  •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 ››现代人的心性体验和“亚传播”现象...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