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内容提要:作者对浙江、湖北、云南三省的省报、地(市)报、县报舆论监督报道进行调查,发现报纸舆论监督的强度与人民群众对反腐败报道的要求很不相称。虽然舆论监督的开展存在不小的难度,但有些地区和媒体已经突破各种束缚,对舆论监督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本文总结归纳了较有代表性的三种宝贵经验,包括长治党政组织切实支持舆论监督、珠海等地制定舆论监督法规,以及《南方周末》等报纸的跨地区监督。作者分别论述了这三类经验的产生背景、实践成效以及对推进我国舆论监督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新闻学 舆论监督 批评性报道 跨地区监督 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新闻媒介对党务、政务和一切公共事务的公开,对国家机关各级公务人员施政活动,以及社会公众人物(包括政治家、演艺明星、上市公司等)的监督,这种监督既包括揭露和批评,又包括评价和建议。但新闻媒介对坏人、坏事,特别是腐败行为的揭露和批评,是中国现阶段舆论监督的主要的和常见的形式。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舆论监督,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六大,都要求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人民群众对用媒介监督腐败历来是热情支持的,并且认为监督腐败与维护社会稳定是一致的。2000年底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在全省17个地市中开展了一次“舆论监督与社会稳定”的问卷调查。有82.3%的被调查者认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民众对一些社会丑恶现象不满。因此,在回答“是否认为对社会阴暗面大量揭露会严重影响稳定”时,76.8%的人选择了“否”。[1] 舆论监督的力度与人民群众对反腐败报道的要求不相称 自从中央领导1998年初表扬《焦点访谈》以后,报纸上刊登的舆论监督稿件有所增加。但是这些稿件中有很多是报纸之间的转载,究竟具体落实到各省、地、县的情况如何,却不得而知。所以,笔者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浙江、湖北、云南三个能够分别代表东、中、西部地区的省份(也分别代表了比较发达、中间状态和不发达地区),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对象是三家省报及每省的一家地市报、一家县报2002年的1月和7月两个月中的所有舆论监督稿件。舆论监督稿件是指报纸本身采写的批评性报道,不包括对纪检机关处理有关人和事进行的报道,也不包括法院审案的报道和对公安机关进行治安处罚的报道。 此次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证明,在三地的批评报道中涉及人(真名真姓)的极少,涉及单位的也很少。省报中,涉及到人的仅有2篇,约占总篇数的1.5%,涉及到单位的24篇,约占总篇数的17.5%;地报中,涉及到人的5篇,约占总篇数的7.9%,涉及到单位的有6篇,约占总篇数的9.5%;县报中,涉及到人的有1篇,约占总篇数的1.8%,涉及到单位的有3篇,约占总篇数的5.3%。而且,所批评单位至少比报纸所属级别低二级,例如,省报批评稿件涉及到的人和单位一般都是县级以下。 在这些批评稿件中,大量的是一些不点名的事情,更多的是既无单位又无具体地点、人名的现象。 此次调查表明,报纸舆论监督的力度与人民群众对反腐败报道的要求很不相称。 尽管舆论监督在实践中如此举步维艰,但值得欣慰的是,我国一些地区和媒体,冲突思想和体制的束缚,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了一些推进舆论监督的有益经验。 长治经验:党政组织真心诚意支持舆论监督 山西长治日报,在市委书记吕日周等一班人的积极支持下,敢于进行舆论监督,几乎每天都有一篇甚至多篇批评监督报道发表,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这就是前不久全国不少报纸报道的“长治经验”。 吕日周于2000年4月到长治市上任伊始,发现长治社会治安问题突出;领导干部腐败现象严重;环境污染危及人民生命健康。1999年,该市在全省6个省辖市中,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值三项指标分别排在倒数第一、第二、第三。 吕日周从“媒体治市”入手。长治日报、上党晚报分别开辟了《暸望哨》和《啄木鸟》专栏,长治电视台在黄金时间开辟了专题节目《社会大视点》,长治电台开设了《行风热线》对话节目,使舆论监督迅速地、火热地开展起来。得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将对该市沁源县新华书店搭车售书现象进行曝光,吕日周就派几名干部上北京,不过这几名干部不是去疏通关系的,而是受命去请《焦点访谈》的记者再来长治,帮助长治曝露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给长治日报进行舆论监督以及时、有力的支持,吕日周亲自到长治日报值了一个月班,长治市委宣传部、办公厅、纪检委、督查室的领导,经常轮流到长治日报现场办公,督查指导,排除干扰。长治日报社社长和总编辑就曾感叹地说,我们是全国最为奇特的报社社长和总编:市委书记逼迫我们去搞舆论监督。 长期以来,许多人,尤其是一些地区的党政领导人,在观念上对舆论监督存在着一种抵触情绪,认为舆论监督就是在揭露本地方的问题,是揭短,担心舆论监督揭露社会阴暗面,一会影响社会稳定,认为舆论监督会引发群众的不满情绪,造成社会动荡;二会影响自己的政绩,认为舆论监督暴露的问题都是“丑事”,不仅让地方领导脸上无光,而且会给地方形象抹黑,影响本地招商引资,阻碍当地经济发展。因此对舆论监督的问题极力掩盖,不敢曝光,使得舆论监督困难重重。 长治搞舆论监督的实践及其产生的积极效果,可以说是对这种观念的一种有力回击。现实的情况是,两年多过去了,在持续进行舆论监督的长治市,如今党委和政府的威信不是下降了而是提高了,经济不是损害了而是发展了,社会不是动荡了而是安定了。一年多来,市委市政府没有接到一宗群众集体上访;2001年全市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比上年下降19%,刑事案件侦破率提高44%;2002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1·2%;上半年,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2%,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2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1·9%。在全市500多名出租车司机中进行的民意测评,结果吕日周和市长满意率都是100%。[1] 从长治在本地党委支持下积极开展舆论监督的实践,我们不难得出以下启示: 一、舆论监督其实与社会稳定和领导政绩并不矛盾,舆论监督其实是在帮党委、政府的忙,是在帮领导的忙,是有利于推动地方工作、推动地区发展的,党政领导理应对舆论监督予以真心诚意的支持。 那些担心阴暗面揭露过多会影响社会安定的人也许没想到,只有各种腐败因素的存在,如腐败,才是社会不安定的根源。传媒不断地与社会腐败作斗争,就像啄木鸟不断地啄去树木身上的害虫一样,乃是消除妨碍社会健康正常运行的破坏性因素。如果听任腐败因素不断积累,在社会不满程度超过一定数值的时候,任何导火线都有可能成为社会动荡的开端。及时披露腐败,消除腐败,越不怕揭露腐败——这就是社会的良性运行;不敢揭露腐败,社会越腐败,越害怕揭露腐败,最后因腐败导致社会大动荡——这就是社会的恶性循环。这大概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规律。在这个问题上,更需要党政领导的是远见卓识和对未来的责任感,不能搞政治上的短期行为,追求暂时的平安无事。[2]如果错过加大反腐败力度的时机,就有可能进入上面所说的“恶性循环”,到那时就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二、没有必要担心普通干部群众对舆论监督的承受力。长治的许多干部,甚至包括媒体,起初对吕日周的如此重视舆论监督的作法也很不适应,但如今在长治敢抓舆论监督的不止是吕日周了,相反吕日周退居到舆论监督的“二线”,让位于市长、分管宣传的副书记去抓,而市长甚至主动要求成为舆论监督的对象,群众也为之叫好,报社和电台、电视台的发行量和收听收视率都有大幅攀升。 应该说,承受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由于长期进行的“形势一派大好,到处莺歌燕舞”的宣传模式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