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良知和正义感的人们通过媒体进行披露的优先权?当与事实有出入时,能不能得到宽容? 2004年1月4日,针对政协委员反映的鸡西市政府欠工程款的问题,温家宝总理批示要逐一核查,限期落实。接到温总理批示的消息后,黑龙江省委立即批示鸡西市认真对待,并派出调查组。但鸡西市委市政府的不配合使得省委派出去的调查组无功而回,直到总理再次批示并派出联合调查组,问题才得到部分落实。逐级向下批示处理的弊端由此可见一斑。一国之总理批示查问题尚且如此之难,何况下面层层叠叠的权力机构呢?让每个地方公权系统形成一种良性的监督环境,并通过制度的形式将监督意识融入日常活动,使得腐败的数量和规模都在未成型之前被监督、被曝光,这是符合反腐败规律的最佳选择。逐级开放腐败信息的公开渠道,将党内和党外监督结合起来,并对腐败现象的公开监督形式予以宽容,允许由于对事实了解不全面而发生的误报道、错报道,只要这样的报道的出发点是出于公共利益的目的。对于有证据表明是出于恶意炮制虚假报道毁人名誉者,由法庭绳之以法。这就是在法律范围内的新闻自由。海外有人撰文指出,“可以说,在一个大国如果没有新闻监督,就不可能有吏治清明。要想切实整顿吏治,保障新闻自由是基本功。”[13] 政治系统本身具备一般系统的特性(有边界、有层次、互动),但其自身还有其特点。政治系统分析科学家伊斯顿认为,政治系统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运行,输入和输出是政治系统与其环境的互动,输入表现为环境对政治系统的刺激或影响,输出表现为政治系统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或对环境的反作用。[14] 政治系统唯有在输入与输出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时,才能正常运行。政治系统不能成为一个封闭的液压系统,尽管因为不与外界交换能够获取想要的压力,但却无法得到一个平衡的状态,结果任何微小的疏漏或是强制的交换都将导致整个液压系统的崩溃。只有通过反馈网络,政治系统不断进行输入、输出、再输入、再输出,才能使系统自身生生不息,无限延续。 建设传播文明就是构建这个互动、循环的网络,传播文明从根本上是针对公共事务、形成公共决策的有效信息的传播。从政治系统分析的角度,大众媒介在社会环境和政治系统之间的双向传播能够扩大需求(民意)的传通渠道,避免需求的超负荷,经过反馈后能够提高支持的输入,并使这个过程循环,维系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必要的时候大众媒体能够充当社会和政府之间的“缓冲带”,避免社会动荡发生,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传播文明体系的构建在政治系统中主要有两个功能:[15] 一,在政治系统中起着整合的作用。每个政治系统都有一个传播网络,由数条主渠道和分渠道组成,信息从决策者向系统内部和外部流通,正是藉由这个传播网络的运行,政治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才能有机的连接,政治系统与外部环境才能进行互动,并且才能把系统的现状与过去及未来联系起来。二,在政治系统中有着驱动的功能。政治系统只有在获得和发送反馈信息的基础上才能运行,没有信息的流动也就没有政治系统的运动,正是信息良性的传播才会使整个系统能够生存和繁衍下去。在一定意义上说,政治系统的所有功能都是借沟通而得以实现的。 综上所述,传播文明以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要求公权系统内传播、政府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传播、以及大众传播在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上形成良性的传播生态,以加强公共事务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政治文明的制度建设是政治文明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制度建设应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的,以政治参与为途径的,以法治为其保障制度。从这个意义上,传播文明的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和必要保证,传播文明的构建将丰富和强化当前的反腐败体系。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卷第212页。 [2] 孙旭培:《舆论监督与新闻法治》,《法制日报》,1988年12月31日 [3] 刘万永:《黄金高:我给党报网站写信没有错》,《中国青年报》,2004年8月12日 [4] 参见斯皮尔伯利:《媒体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5] 引自魏永征:《大陆新闻侵权法与台港诽谤法之比较》,《人民网》,2003年9月5日 [6] 梁伟贤、陈文敏:《传播法新论》,香港,商务出版社,1995年3月,212页 [7] 孙承斌、邹声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初步实现“有法可依”》,新华网,2003年11月7日 [8] 夏长勇:《制度:监督“一把手”的最终选择》,新华网,2004年9月6日 [9] 以上数字来自中科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中国高官腐败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研究》,2003年。该报告以副部级以上高官的腐败案件为主要研究对象。 [10] 刘畅:《绥化马德卖官案侦查终结 透视绥化畸形官场生态》,《中国青年报》,2004年8月25日 [11] 金焱:《马德其人》,《三联生活周刊》,2004年9月16日。 [12] 同注释10 [13] 黄钟:《整顿吏治:大陆政改之首义 》,《凤凰周刊》, 2004年第20期 [14] 参见 [美] D·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37页,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 [15] 参见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71-72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参考文献: 1. 梁伟贤、陈文敏:《传播法新论》,香港,商务出版社,1995年 2. 张祥生、肖厚智编:《系统科学》,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 3. [英]斯皮尔伯利:《媒体法》,周文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4. 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5. [美] D·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 6. 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