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不同理念导致不同实践-非典报道与禽流感报道的比较研究      ★★★ 【字体: 】  
不同理念导致不同实践-非典报道与禽流感报道的比较研究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0:57:38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内容提要:在突发事件报道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理念:一种是负面信息封锁理念,可以非典危机的前期的传媒表现为证,另一种是负面信息疏导理念,可以禽流感的报道作说明。不同的理念导致不同的实践。实践证明,以封锁信息来避免社会恐慌的做法不但不能奏效,反而有害;负面信息并不一定会引起社会恐慌,传媒向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反而能避免社会恐慌,化害为利。 关键词:突发事件 负面信息 信息封锁 信息疏导 任何行业部门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行业理念或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新闻业当然也不例外,特别是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上。由于突发事件大多与负面信息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媒体在进行突发事件报道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大相径庭的理念:一种是负面信息封锁理念,认为负面信息必然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恐慌,因此一旦发生重大的突发事件,就要尽量防止这些信息传递到社会公众之中,以减少突发事件中负面信息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而事实上,靠隐瞒的做法并不能有效地减少负面信息对社会的不良影响。恰恰相反,一旦这些负面信息通过其他途径传播,往往给社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负面信息疏导理念,认为只要对负面信息进行及时、充分和全面的报道,就会使负面信息对社会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所以当对重大的突发事件发生时,要对其进行充分报道,并在报道中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从而使社会达到整体上的平衡和稳定。 本文试图通过对非典型肺炎(也称SARS,以下称“非典”)报道和禽流感报道的比较来分析两种理念的作用原理,并得出相关结论。 负面信息封锁理念与非典的前期报道 负面信息封锁理念认为,凡是负面信息都是对社会有害的,而公众是缺乏理性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负面信息的传播必然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恐慌,所以要尽一切可能地防止负面信息在社会上传播,即使不可避免地有一些传播出去,也要把负面信息的量控制到最小范围内。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当某一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尤其是具有负面信息的突发事件,媒体往往被人为地中断正常的信息流动,在一种非正常的传播状态下期望达到社会的稳定状态。媒体对负面新闻进行封锁,或语焉不详,或欲言又止,使新闻信息无法充分全面地传递到社会公众那里,以为社会在不完全知情的情况下,就会“眼不见为净”地保持稳定。 这种理念来源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思想,认为老百姓遇事就乱,要减少负面信息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以保持社会稳定,就是根本不告诉老百姓负面信息。但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假设。这种假设的前提是社会公众完全不可能获知这些负面信息,事实上,正如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告诉我们的,“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这里的“恶事”泛指一切负面的事物)在现代电子媒介高度发达的时代,这个假设更是不可能成立的。一旦社会公众从其他途径获知这些信息,由于这些信息不完整,就必然要靠猜疑、揣测来回答人人心中疑惑,社会恐慌随之而来,社会稳定很快打破,结果对社会造成了更大的危害。要想再达到稳定,就需要付出更大的社会成本。 非典的前期报道就是这一理念做最好的注脚。下面我们结合非典蔓延和结束的过程,来考察媒体对非典疫情的处理情况: 早在2002年的11月16日,广东佛山就出现了一例后来被认定为非典的病例。12月15日,来自河源紫金县的黄杏初和郭杜程因为相同的病症,住进了河源市人民医院。其后,在河源有7名医务人员被感染。直到1月21日,广东省卫生厅才以文件的形式,向各医院发布第一个调查报告,介绍这种不知名的传染病。 在疫情使社会公众担心时,媒体也有所报道,但都是尽量轻描淡写。在最早发生疫情的河源市,当地报纸在1月3日刊登了当地卫生局的声明:“河源没有流行病在传播……类似咳嗽、发烧等症状是由于天气相对较冷造成的。”这是中国媒体有关非典的首次报道。 2003年1月下旬,受到传染的城市之一,中山市的一份报纸刊登了来自省政府的一条简短消息:“这一病毒已经在广州出现已一个多月,这类传染病已经受到了有效的治疗和控制。群众没有必要惊慌。” 到了2003年春节期间,非典在广州爆发,这种传染性很强的病毒已经导致大批医务人员被感染,但媒体对此保持沉默。应该公正地说,不少媒体工作者有报道非典的要求,但没有获得支持。 2月8日,一条消息借着手机短信以惊人的速度在广州传播:“广州发生致命流感”。根据广州移动的统计,仅2月8日,短信流量就达到了4000万条,9日4100万条,10日4500万条。⑴ 2月9日,中国南方发生了抢购醋和板蓝根的风潮,因为熏醋和服用板蓝根在当时被认为是预防的好方法。第二天抢购风达到高潮,几乎所有的药店都人潮涌动。平时一大包十元以下的板蓝根飙升至三四十元,普通的白醋的价格节节攀升,从10元至80元、100元。⑵ 直到2月11日,广州市政府才召开新闻发布会。会后“在不到一周时间里迅速弥漫到广东全省甚至波及湘、赣、浙、琼、港、澳的病毒恐慌,终于在一夜间趋向平息。”⑶ 华北第一例患者在2月出差广东省时感染非典,回到山西住院,后来又转到北京的医院,并引爆了北京、天津的疫情。《中国青年报》引述北京一位医生说:“如果我们提前获取广东在防治非典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就不会出现现在的局面。” 3月19日,卫生部长张文康称:广东非典已得到有效控制。3月23日,世卫专家到达北京。三天后,中国首次承认病毒超出广东,称北京有8人感染。4月3日,卫生部长张文康举行记者会,声称中国安全,非典已经受到有效控制,北京只有12例非典病例。 4月4日,72岁的退休军医蒋彦永写下了那封改变中国抗非进程的署名信。信中称,仅他知道的309医院,就收治了60例非典病人,到4月3日已有6人死亡。《时代周刊》4月9日在自己的网站上发表了蒋的公开信。世卫组织在第二天明确批评了北京的疫情报告系统,认为北京的非典病例远远超过官方公布的数字。 在媒体遮遮掩掩下,本来是地区性的非典迅速波及全国25个省份。引起了社会不同程度的恐慌,本来希望通过媒体的信息“沉默”来消除社会恐慌,却造成了更大规模的社会恐慌。为了达到新的社会稳定,我们不得不付出更大的社会成本。 4月20日,由于防治非典不力,卫生部长张文康、北京市委副书记孟学农被免职。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发现、报告和公布疫情,决不允许缓报、漏报和瞒报。卫生部决定,原来五天公布一次疫情改为每天公布。⑷至此,我国媒体才开始大规模、充分全面地报道非典。 4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宣布成立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表示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坚决打赢防治非典型肺炎这场硬仗。自4月下旬起,中国举国动员战非典。 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指出,在非典疫情爆发的早期,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信息不够透明,也不够及时。但自4月中旬以来,中国政府在防治非典方面的承诺是非常坚定和强有力的,出台的各种防控措施也是非常有效的,提供的信息也是透明和及时的,群防群控也具有强有力的群众基础。⑸ 当日,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宣布:从即日起解除对北京的旅行警告,并将北京从非典疫区名单中删除。 从以上所列情况可以看出,媒体早期对非典的“沉默”和4月20日以后的信息公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说明了态度和认识的转变。非典早期,在负面信息封锁的理念下,媒体对突发性的非典事件“三缄其口”,人们无法从主流媒体上获知关于非典的充分信息,这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方面,由于缺乏正当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谣言、流言、“小道消息”满天飞,造成了社会的恐慌,出现了抢购醋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从突发事件报道看政府信息公开

  • 下一篇文章:公共利益原则与传播文明-对“黄金高事件”该不该报道的探讨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不同理念导致不同实践-非典报道与禽流感报道的比较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不同理念导致不同实践-非典报道与禽流感报道的比较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试论中国大陆的媒介分析之概况及特...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因特网及网站的...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2005年美国新闻...
  • ››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 ››浅论博客名誉侵权中的法律责任
  • ››海外华人种群变化对华文媒体生态的...
  • ››媒介框架之预设判准效应与阅听人的...
  • ››县级电视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其突...
  •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
  •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 ››不同理念导致不同实践-非典报道与禽...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