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不同理念导致不同实践-非典报道与禽流感报道的比较研究      ★★★ 【字体: 】  
不同理念导致不同实践-非典报道与禽流感报道的比较研究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0:57:38   点击数:[]    

和板蓝根的风潮;另一方面,由于媒体的“沉默”,使非典在人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加快了其的传播速度,最终使一个地区性的传染病迅速成为全国性甚至世界性传染病,从而丧失了最佳的治疗和控制的时机。而后期,由于大张旗鼓地报道包括非典扩散、蔓延、防治的一切信息和知识,使全国人民都心中有数,感到不必惊慌,而且人们正是从信息的大量公开中,看到整个国家对非典的重视而信心大增,因此很快制服了非典。与此同时,正是因为这样做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大为改善,中国向世界公开疫情,正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表现。 负面信息疏导理念和禽流感报道 负面信息疏导理念认为,受众是具有理性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负面信息的传播并非一定会引起社会的混乱和恐慌,只要及时、全面、充分地传达信息,并在信息的传达中进行疏导,这样就会最大程度地减少其对社会的危害,保持社会的稳定,从而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些效果的取得的前提是及时、充分和全面地公开这些信息,充分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当重大的突发事件爆发后,媒体迅速及时地将信息传达到社会公众那里,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保持顺畅的信息传播通道,并在信息传达的过程中进行舆论引导,从而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社会不良影响,最终达到社会的稳定。与信息封锁形成的社会稳定相比,这是一种动态的稳定,也是更为持久牢固的稳定。 之所以负面信息充分传播会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社会的危害,保持社会的稳定是因为当重大突发事件爆发,媒体传播及时充分的新闻信息给社会公众,就可以有效地消除公众对该事件的不确定性,在充分了解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后,公众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知道如何避免自身利益受损并找到应对的办法,从而避免了社会恐慌。 今年年初,媒体以积极的姿态应对禽流感就很能说明这一问题。 禽流感最早于2003年12月15日在韩国中部地区首次确认发现传染性极强的“A/H5N1”禽流感病例。就在当天,中国日报网站就将这一消息公布于众。 紧接着禽流感迅速席卷韩日越三国。2003年12月28日,日本山口县阿东町养鸡场发生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约6000只雏鸡染病死亡。2004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认为11名越南人可能死于禽流感。新华社都及时进行了报道。尽管在各个国家的高度戒备下,禽流感还是以极快的速度在亚洲地区蔓延。 中国农业部1月19日向各地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实行疫情每日报告制度,并要求各地精心组织,确保各项防疫措施落实到位,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同非典时期媒体的“沉默”相比,这一次媒体在第一时间对发生在我国的禽流感进行了报道。中国大陆最早于2004年1月23日在广西隆安县丁当镇发现第一例疑似禽流感病例。1月27日,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最终确诊发生在广西隆安县丁当镇的禽只死亡为A/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当日,新华网将这一消息公布出来,并报道了相关治理措施。 1月26日在湖北武穴市和湖南武岗市分别发生疑似禽流感的病例。紧接着安徽、上海、广东等地出现禽流感疑似病例。新华社和众多传媒也立即做了报道。 1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禽流感防治工作,第二天,全国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指挥部正式成立。 2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农业部副部长刘坚介绍中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治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100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参加了新闻发布会。 2月8日,卫生部要求已发现禽流感疫情的地区必须实行禽流感疫情日报告制度,包括“零”病例的报告。 从2月9日起,农业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每日疫情。这些疫情被其他媒体转载,每天向社会公众公布,并且配上感染地区的分布图和动态图,各种数据详实可靠。 政府和媒体积极应对禽流感的举措也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联合国粮农组织顾问、动物疫病高级专家劳伦斯·格利森2月18日在对中国内地发生第一例确诊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疫区考察后说,当地政府在疫情发生后所采取的措施是“恰当的”。⑹ 在这次抗击禽流感的战斗中,媒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除积极报道禽流感疫情外,媒体还积极报道各个方面的信息,包括禽流感的基本知识及其预防、政府部门的措施、国外疫情及其防治经验等。医生专家也纷纷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回答公众关心的一些问题,例如鸡鸭感冒怎样传染人?人与人之间会传播病毒吗?吃鸡鸭肉会被感染吗?穿羽绒服、盖鸭绒被会被感染吗?⑺媒体充分及时地报道使公众对禽流感这一传染病有了充分的了解,知道如何预防,现在疫情发展到什么程度,自己如何避免感染等,这样一来“心中有数”的公众就避免了不必要的恐慌。 与非典报道相比,在禽流感的报道中,媒体将禽流感的信息毫无隐瞒地和盘托出,而且在第一时间传达到社会公众那里,这样的做法不仅没有造成社会恐慌,而且给公众留下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和政府的形象。 在负面信息疏导理念的指导下,媒体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将各个方面的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出来,这样的做法达到了以下社会效果: 1、有效地杜绝了谣言和流言的传播。传播学研究表明,诸如“谣言”、“小道消息”之类,往往是在权威的信息得不到通畅的表达途径时才得以大行其道的;而防止之道在于公开。与非典期间相比,在禽流感疫情期间社会上几乎没有流传“谣言”和“小道消息”。⑻ 2、有效地避免了社会公众的恐慌。在掌握了充分的信息后,社会公众就会对突发事件做到“心中有数”,反而不会产生恐慌。这从新浪网的一项民意调查中可以得到明证:在这项您认为目前的禽流感疫情是否会影响您的正常生活安排调查中,共有76862 人参加,其中44064人表示不会影响到正常生活,占到总人数的57.33%;其中说不清的有10366人,占总人数的13.49%;只有22432人表示会影响到正常生活,占到总人数的29.18%。⑼ 3、有效地制止了疫情的蔓延。由于充分全面地了解了禽流感的信息,社会公众都提高警惕,知道如何避免感染,此外各地政府部门也在信息畅通的情况下,积极采取措施,有效地防止了禽流感的蔓延。截止到目前为止,中国内地没有出现一例人类感染禽流感的疑似病例。⑽ 新的时代背景呼唤新的传播理念 不同的理念产生不同的实践,不同的事件又导致了不同的结果。由以上分析,我们从非典报道和禽流感报道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些结论: 1、谣言止于公开。在信息封锁理念下的非典前期报道中,产生了大量的流言谣言,而在信息疏导理念下的禽流感报道中社会上几乎没有大规模流言传播。当重大的突发事件发生时,社会对信息需求空前增多,在此背景下,如果公众无法从政府那里获得消息,也不能从媒体上看到,即使看到了,也只是语焉不详。那么就会给谣言和“小道消息”留下生存的空间,尤其是在网络、手机短信、电话等的电子媒介帮助下,各种谣言和流言就会快速大量地传播,避免这些流言谣言的唯一办法就是信息公开。 2、重大突发事件多为负面信息,负面信息并非一定会引起社会的恐慌,关键在于是否向社会公众提供了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在负面信息封锁理念下,当突发事件爆发后,媒体对其负面信息通过不报、少报或露报来达到社会稳定的预期。然而其结果往往是南辕北辙,因为该理念的假设前提是:社会无法获知这些信息。事实上在现代电子媒介的帮助下,这个假设前提是不可能实现的。一旦这些信息得以在非正规的渠道传播,反而会增加社会恐慌,对社会的危害作用也更大。在负面信息疏导理念下,当突发事件爆发后,媒体为社会公众提供权威、全面的资讯,尽管不能完全避免社会恐慌,但却可以最大程度地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从突发事件报道看政府信息公开

  • 下一篇文章:公共利益原则与传播文明-对“黄金高事件”该不该报道的探讨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不同理念导致不同实践-非典报道与禽流感报道的比较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不同理念导致不同实践-非典报道与禽流感报道的比较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试论中国大陆的媒介分析之概况及特...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因特网及网站的...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2005年美国新闻...
  • ››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 ››浅论博客名誉侵权中的法律责任
  • ››海外华人种群变化对华文媒体生态的...
  • ››媒介框架之预设判准效应与阅听人的...
  • ››县级电视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其突...
  •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
  •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 ››不同理念导致不同实践-非典报道与禽...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