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 要: 本篇论文选择了1996年至2000年五年中在北京出版的《参考消息》和在上海出版的《新民晚报》(共1824条新闻)这两份深受读者喜爱的小型报纸作为调研对象,探讨在20世纪末大陆报纸如何通过选择和报道台湾新闻来塑造台湾形象。调查发现,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大陆对台湾的报道正朝着平和、全面、客观的方向努力,同时大陆报纸也通过对台湾新闻的选择和报道体现了政府的对台政策。论文最后对今后的同类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陆报纸报道、台湾新闻和形象、内容分析 一、 引言 海峡两岸近年来的交往,尤其是在经贸、文教和民间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台湾赴大陆的人数累计已经超过2000万人次;而大陆到台湾探亲、从事各项交流活动的人数历年累计48.5万人次(新华网,2001/03/16)。另据统计,台商在大陆的投资也非常活跃。截至2000年底,台商在大陆累计批准投资企业4.7万家,实际利用台资金额263.8亿美元(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04/16)。另外截至2000年两岸间接贸易累计总额达2049亿美元(新华网/2001/03/16)。两岸之间新闻交流虽然开始晚些,但也在逐步增长。从1987年台湾《自立晚报》两名记者绕道东京来大陆采访,目前到大陆来采访的记者已达5000人次,大陆赴台湾采访的约200人次(中华新闻报/2001/01/08)。 但是两岸关系的发展也历尽风云,尤其是近几年来,台湾问题屡屡成为世人关注焦点——从1996年的台湾大选,1998年的汪辜会晤,到1999年的“两国论”,再到2000年的民进党执政,陈水扁上台等等。在这几年里,台海关系愈加错综复杂,台湾问题日益迫切的需要提到两岸的议事日程上来,两岸政策也不断有新的发展。形势和政策的发展变化都必然对大陆报纸选择、报道台湾新闻的方式以及对台湾形象的塑造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一些发行量大、在广大读者中深受欢迎并颇具影响的小型报纸针对这一形势,专门开出台湾专版,重点报道台湾新闻,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因此对这段时间大陆对台湾的报道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其中的发展、变化和趋势是很有必要的。 这一工作笔者曾在1998年进行了一部分,对1996—1998年《新民晚报》和《参考消息》的对台报道进行了内容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现在时至世纪之交,台海关系又在这两年内发生了许多变化——比如台湾政局变化,台独势力一度抬头,而中国又面临着加入WTO,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在新的世纪,中国人的最终统一,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已成为全球华人的共同心愿,也是时代潮流。 因此笔者又对1999、2000年的新闻报道重新进行内容分析,以1996——2000年五年的跨度,考察20世纪最后这段时间大陆报纸如何通过新闻的选择、报道方式来反映、塑造台湾形象。 二、 文献回顾 1. 关于新闻的选择 余家宏和宁树藩等学者认为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 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素质的级数越丰富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余&宁,1986,75)。 就新闻价值的要素而言,目前大陆新闻界的多数学者认为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时新性又称时间性,指新闻公开发布应尽可能接近事实发生时间。时新性有别于时效性。时效性是指新闻报道产生社会效果的时间限度,即在什么时间的范围内使新闻生效(余&宁 ,1986,79)。其它四个要素与西方新闻界的理解基本相同。 除了上述五个新闻价值要素外,大陆新闻界还强调新闻事件的宣传价值。宣传价值是指有利于传播者的事实的要素,符合政府的中心任务(余&宁&叶,1985,80)。也就是说,新闻传媒在用新闻价值选择新闻事实后,还要用宣传价值来选择新闻。宣传价值主要包括四个要素,即广泛性,典型性,时宜性以及新闻管理条例(余&宁&叶,1985,80-82)。 这里的新闻管理条例就是指政府的一些规定和文件。在大陆,政府文件规定禁止报道的事实一般是不允许在报纸上刊登的。 值得一提的是,宣传两字在中文(至少在大陆)中没有贬义之意。理论上讲,宣传不被认为是一种单方控制,而是一种教育(Gorney & Guo, 1992,p15)。 2. 关于新闻的报道 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张宗厚和陈祖声认为应该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张&陈,1983,67)。他们认为新闻必须真实,这是由新闻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余家宏和宁树藩等学者认为还必须强调正确性,必须删除虚伪事实(余&宁&叶,1985,83-84)。 大陆新闻界认为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应强调新闻的客观性,就是要尊重客观事实,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这里的客观性其一是指内容,新闻事实的客观存在性;其二是形式报道时善于赋褒贬于客观叙述中,而不随意加入主观的解释(余&宁,1986,80-81)。 值得注意的是,大陆新闻界在强调新闻客观性的同时还强调另一个概念:新闻的倾向性,即指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时所持的立场和观点(郑,1991,57)。胡乔中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中曾通俗准确地阐述了新闻的客观性和倾向性的关系:“我们常常会发表有形的意见,新闻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人(指传播者)只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闻的事实。但是因为每个叙述总是根据着一定的观点,接受事实的读者也就会接受叙述中的观点”(张&陈,1983,65)。徐光炎,朱洪波也认为新闻虽是客观事物的忠实记载,但又不等于客观事实。因为它是经人的头脑加工过的精神产品,所以总是带有倾向性(徐&朱,1986,23)。 不过在1998年会议上,笔者提出客观性和倾向性这两个概念时,曾引起了两岸学术界的争议。大陆学术界认为新闻既有客观性,也有倾向性;而台湾学者认为这两者是矛盾的,强调客观性就不应该有倾向性的存在。 3. 关于整体客观性与事件客观性 为了更好地探讨这一争议,笔者认为应该对客观性有一个更加全面地认识。笔者认为客观性应分为事件客观性与整体客观性。事件客观性或称个体客观性,是指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客观地报道。它的报道形式可以是正面报道、负面报道和中性报道。除非是虚假和凭空捏造的报道,这三种报道形式均符合新闻客观性的原则。它们虽然所反映的只是一个事件的一个侧面,但不管是正面,负面还是中性,却都是客观存在的。整体客观性,顾名思义,是一个事件或个体客观性的整体积累。从受众的角度来说,它是指媒体对受众的一种长期的、有时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或效果。 整体客观性与事件客观性两者有密切的关联,两者相辅相成。整体客观性是以事件客观性为基础的,对事件客观性又具有较大的反作用。 4. 客观性与台湾形象 本文所指的台湾形象是台湾在大陆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形象。本文认为大陆媒体所塑造的台湾形象在两岸关系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影响或体现两岸之间政治、经济及其他方面的交流现状和政策动向。形象塑造得恰当与否关系到是两岸交流能否顺利进行,它可以促进交流,也会引起误解甚至冲突。 在塑造台湾整体形象的过程中,大陆媒体如何处理新闻的台湾新闻整体客观性和事件客观性的关系至关重要。首先,如果有关台湾报道的事件客观性(个体形象)所反映的正、负面和中性报道的比例相对比较均衡,那么报道的整体客观性所反映的台湾整体形象也是全面、准确,公正的。反之,如果有关台湾报道的事件客观性(个体形象)所反映的正、负面和中性报道比例严重失调,持续的时间很长,且保证有足够的新闻流量,那么整体客观性也可能随之产生与事实不符的、被扭曲的台湾形象。 其次,在有关台湾报道的整体客观性(总体形象)在事件客观性(个体形象)基础上形成了某种固定的形象或模式之后,那么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