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两年军事报道却有了明显的增加,2000年更是高达15%,相比《新民晚报》仍一如既往,保持1%左右的报道比例。 2. 新闻报道方式之分析 在报道新闻时,《参考消息》和《新民晚报》在五年中的正面、负面及中性新闻之处理方式具有较大的共性。 如表二所示,《参考消息》和《新民晚报》在五年的新闻报道中,占最大比例的是中性新闻。两报每年的中性新闻比例均达52%以上,最高达94%。正面新闻和负面新闻的比例则相对较少。 但就正、负面新闻而言,两报的负面新闻在抽样的五年中总量还是明显多于正面新闻。不过二者的差值却逐渐有缩小的趋势,不再象头两年那样差额可达两倍多。1999年的《参考消息》还出现了正面新闻比例略高于负面新闻的情况。 两报报道体裁之共性相对少一些,差异则较为明显。如表三所示, 《参考消息》在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和2000年五年中, 硬新闻的百分比相对较高,一直是各类体裁中数量最多的,最高时达到了62% 。另外,其简讯的百分比也较高,前两年均为35%,1998年相对少些,为19%,1999和2000年则分别有36%和38% 。而软新闻和图片新闻的百分比则相对较低,软新闻最多不超过23%,图片新闻则是屈指可数,《参考消息》在五年中仅有两条图片新闻,大部分年份根本就没有图片新闻。与之相对,《新民晚报》对软新闻的关注比《参考消息》大大增加,最低不低于35%,最高达到了62%,而硬新闻却没有超过50%的。另外,《新民晚报》比较注重图片新闻, 一开始每年都有4-5%的篇辐用于图片新闻,后两年还逐渐增加到了10%左右。 而简讯则非《新民晚报》之重点,最多只有10%左右,大大低于《参考消息》的比例。 五、 讨论 以上的数据分析反映出了大陆报纸选择报道台湾、塑造台湾形象方面的一些共性、个性及趋势。在这一部分中,笔者拟略作归纳并探讨内在成因。 1. 大陆报纸选择和报道台湾新闻时的共同趋势 (1)全方位报道,全面反映台湾形象。注意对台湾较为全方位的报道,力图从各个角度关心台湾,全面反映台湾形象是两报五年来一个总的趋势。两报不仅集中笔墨的报道就有五大类之多,而且还在不断拓宽报道面,《参考消息》后两年新闻类型的增多正说明了这一趋势。另外,后两年医疗报道的上升趋势,也说明了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发展,大陆更加细致深入地关心台湾民生和安危。笔者认为这一大的趋势,不仅是两岸交流增加,双方渴望进一步了解对方,以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结果,也是大陆报业竞争加剧,各报力图丰富信息,争取读者的策略之一。 (2)以经济为重心,反映两岸经济交往现状。经济新闻是两报的共同关注焦点,这与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不无关系。两岸的交流是先从经济领域开始的,它是最终迈向政治对话的前奏,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起着催化作用。目前它也是两岸关系最重要、最贴近两岸民众切身利益的一环。在大陆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任务的思想指导下,发展两岸经贸关系也在大陆对台政策中占主导地位。在这种形势下,台湾的经济新闻理应成为关注重点,两报也自然都给予了较多的新闻流量。 (3)努力减少敌意,创造平和氛围。就新闻报道的方式而言,尤其是在正面、负面和中性新闻分类处理时,两报的统一趋势是更多侧重于运用中性新闻,即塑造一个客观、公正、真实的台湾形象。虽然总体上负面新闻的比例仍比正面新闻高,但二者的差值逐渐有缩小的趋势,这说明台湾形象逐步在走向正面。 这些数量关系应该能够说明大陆报纸的一种倾向,即尽量减少敌意,力图创造一种平和的氛围。这与大陆的对台政策是一致的。在处理两岸关系方面,大陆在经过了1979年的“叶九条”(即阐述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告台湾同胞书》),1983年的“邓六条”(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到1995年的“江八点”(即重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提议“作为第一步,双方可先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再到2000年钱其琛接见台湾访问团的“新三句”(即“我们主张的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对台政策显示出在原则不变的前提下,策略愈见弹性的变化。大陆方面在政策发展过程中逐渐突出了一个中国原则框架内海峡两岸的平等地位,足见大陆对结束敌对,开展对话,早日实现和平统一的诚意。这种诚意因而也具体体现在了传媒对台报道的倾向之中。当然由于两岸还未开始直接交流,还有人制造紧张局势,两岸关系也时有摩擦,因此导致了总体正面新闻数量偏少的局面。 2. 《参考消息》和《新民晚报》在选择和报道台湾新闻时存在的差异 在分析这些差异之前,我们应该先考察一下两报各自的办报方针。这其中包含了文化和政治内涵——《参考消息》地处政治中心北京, 主办单位为新华社,读者群面向全国,其定位在于让人们了解整个世界形势,从一定的高度进行全局的把握。《新民晚报》则是一份在商业城市上海出版的晚报型报纸,它所迎合的是多数普通读者在忙碌一天后需要放松、娱乐、求知的需求,注重平民眼光。 由于办报方针的差异,两报在选择和报道台湾新闻时体现出如下差异: (1)两报在共同关心的五大类话题方面侧重有所不同。《参考消息》把更多篇幅用于政治新闻, 而《新民晚报》则以较多空间报道社会新闻。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湾成为祖国统一大业的最后一站,再加上世纪末台湾政治格局和两岸形势的发展变化,两岸关系及其今后发展趋势当然是人们的关注重点,那么注重大局的《参考消息》当然将目光更多的投给了台湾的政治新闻。 相对而言,贴近百姓的《新民晚报》就更加关注台湾民生,选择的是反映台湾老百姓的生活,更具人情味的新闻, 以符合大多数普通读者的口味。 (2)《参考消息》后两年在军事报道方面的力度更大。由于世纪末台湾政局的变动,两岸关系何去何从非常敏感,并且导致了两岸军事方面动作频频。随着台湾不断增购军火,大陆也在军事方面严阵以待,军方动向自然成为两岸甚至全球十分警觉的关注对象——它关系到能否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关系到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那么密切关注政治的《参考消息》自然较之《新民晚报》会更多的注意到台湾的军事动向,以至在后两年会出现军事报道飙升的现象,而《新民晚报》仍然按兵不动,保持过去的水平。 (3)《新民晚报》的新闻选择类型总体上多于《参考消息》。作为贴近老百姓的晚报型报纸,《新民晚报》更注重向人们提供有关台湾社会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以满足人们消闲、求知的需求。而《参考消息》对与大局无关的新闻就不愿过多着墨了。 (4)两报在处理新闻体裁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别。偏重政治新闻的《参考消息》更多转发硬新闻和简讯,因为政治新闻都有一定的时效性,且多为硬新闻,而且硬新闻和简讯有利于更快地向读者传递信息,帮助读者及时了解局势,信息量也更大;而旨在贴近读者、偏重社会新闻的《新民晚报》则偏重于采写软新闻和图片新闻,因为社会新闻时效性不强,但往往趣味性较强,人情味较浓,所以软新闻和图片新闻的报道体裁更能满足老百姓的情感需求,这与《新民晚报》所强调的“软些、软些、再软些”的晚报风格是吻合的。 六、 结论 根据上述对20世纪最后五年大陆对台报道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大陆在选择、报道台湾,塑造台湾形象方面有着如下一些趋势: 首先,大陆报纸在塑造台湾总体形象时基本做到客观、公正、真实。这五年当中对台中性报道的大量存在说明大陆报纸正以越来越客观、冷静的态度对待台湾事务。尽管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