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形象或模式也会影响到事件客观性(个体形象)。假如整体客观性所形成的台湾形象是客观、全面、公正的,那么它所选择的事件客观存在也是客观、全面、公正和真实的。反之,如果整体客观性所形成的台湾形象是不客观、全面、公正和真实的,一旦形成一种气氛后,就会排斥那些客观,全面、公正的事实。这时就会出现是非颠倒,形象扭曲,或被夸大或被故意忽略的局面。因此,笔者认为大陆报纸对台湾形象的塑造已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事关到两岸交流和两岸统一的现实问题。 三、 研究问题及抽样方法 1. 研究问题 那么大陆报纸究竟是如何塑造台湾总体形象的呢?台湾在大陆媒体的形象到底是千篇一律的负面形象呢,还是多元丰富的真实形象?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老面孔呢,还是随着形势的变化也在悄悄地改变呢?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本文特选择了《参考消息》和《新民晚报》作为内容分析对象。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本文将通过以下两个研究问题来考察大陆报纸对台湾形象的塑造: ① 从1996年至2000年五年间大陆报纸如何选择台湾新闻? ② 这段调查期内,大陆报纸如何报道台湾新闻? 需要解释的是,本文所指的台湾新闻是对新闻体裁和新闻报道的总称,而不是专指某一种消息体裁。 2. 抽样方法 本篇论文针对的是在大陆出版的读者群较广的小型报纸。之所以选择小型报纸,是因为一些大报如日报多为党的机关报,受政府政策影响较大,而小型报纸则更多面向读者和市场,新闻选择相对更丰富和客观,更以读者利益为上。据统计,全国小型报纸的数量不足报纸总量的5%,但却吸引了约20%的读者(Gorney & Guo,1992,P12)。 本文这次小型报纸的抽样调查内容是《参考消息》和《新民晚报》在1996年至2000年的一月份和六月份的新闻报道。之所以选择《参考消息》和《新民晚报》作为调研对象,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两份报纸的地理位置各具代表——《参考消息》在政治中心北京出版,《新民晚报》在经济中心上海出版。 (2)两份报纸的风格各具代表。《参考消息》为新华社主办,内容较为严肃,更具权威性,主要是转载世界各地的最新消息,以新闻快吸引读者;《新民晚报》则注重丰富人民生活,以贴近百姓吸引读者。 (3)两份报纸长期以来一直定期开设有关台港澳的专栏。《参考消息》第 8版的 “中国大地”栏目几乎每天都出;《新民晚报》第18版的“港·台·澳新闻”版每周出版4至5天。这与大陆其它报纸不定期刊登一些台湾新闻的做法不同,更显示这两份报纸对台湾问题的重视。 (4)这两份报纸都是在自发征订的基础上达到较大发行量。大陆报业中,有些报纸由于通过集体征订的方法发行量增大,但真正阅读报纸的读者不一定多;而这两份报纸是读者自发征订,发行量大,意味着阅读报纸的读者也很多。《参考消息》的发行量最高时达七百万份,是大陆发行量最大的日刊。《新民晚报》的发行量最高时接近两百万份,在华东地区首屈一指。因此,它们在读者中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余&宁,1986,302-305)。 3. 抽样数据分类 两报在五年被抽样的十个月中共刊登了1824条台湾新闻。《参考消息》在五年抽样期内共刊登942条台湾新闻,《新民晚报》则共刊登882条新闻。 对于上述数据,本文将按新闻的选择方式和报道方式,分别进行内容分析。就其选择方式而言,本文对上述所列的1824条新闻,将按其新闻类型进行分类。 新闻类型包括政治新闻、经济新闻、军事新闻、灾害新闻、治安新闻、影视新闻、体育新闻、医疗卫生新闻和会议新闻。新闻类型之分主要根据新闻所报道的内容来进行。如果一则新闻涉及二类不同内容,则主要观其为主的一类新闻内容,并归入其相应的类别。 就其报道方式而言,本文将按正面新闻、负面新闻、中性新闻及新闻体裁进行讨论。 正面、负面和中性新闻之区分主要看新闻报道之用词和内容是否有利或有损于台湾的形象。如果一则新闻报道台湾的用词是正面、积极的、如“大力推进”,“积极有效”,那么这条新闻就归入“正面新闻”。 相反,如果一则新闻的用词和内容有损于台湾的形象,使用像“大肆宣扬”,“苦不堪言”等词语,那么这则新闻就被归入“负面新闻”。其它新闻均被列入中性新闻。有时,一条新闻所报道的内容可能会引起两岸争论,但如报道所使用的语调比较平和,这样的新闻也被列入中性新闻。 新闻体裁分类相对简单,主要分为四类:即硬新闻、软新闻、简讯和图片新闻。为了便于区别,本文中的硬新闻是指对某一事件的报道, 时效性较强;而软新闻的时效性不强,包括一般的特写,资料性介绍、知识性文章,访谈录等文章。硬新闻和软新闻一般都有标题。简讯是指一句话导语式新闻,一般没有标题。图片新闻是指新闻照片并附以一定文字说明。 4. 抽样数据处理 对收集到的1842条新闻数据(两报共20个月),本文作者首先请十名编码人员,每人负责编码二个月的数据。编码的类型及标准是作者事先设计好的,主要分新闻类型,新闻体裁、正/负/中性新闻及新闻稿源。 十名编码人员完成编码后,作者又请了其中五位编码人员,选择了上述20个月抽样月份的第一周的新闻数据,按照同样的类型和标准再进行分类。当然,这五位编码人员不能再选择第一次他/她已编码过的数据。 前后两次编码的趋同率(percentage of agreement)按照上述四大类中的其中78个分类逐类进行计算。 其可信度系数(reliability coefficients)分别在86.12%和93.26%之间,都超过了Kassarjian 提出的85%最低互判可信度(minimum interjudgement reliability)。由此可见,本次抽样的可信度系数令人满意,本次调查结果是可信的。 四、 数据分析 (表格见文章后附) 1. 新闻选择之分析 我们可以从新闻内容的选择上看出,《参考消息》和《新民晚报》在1996年至2000年五年中,两报所报道的新闻主要集中在台湾的政治,经济,社会,文教和科技五大类上,因为两报在五年中均有一定篇辐报道这五大类新闻(见表一)。 而这五大类中的热点是经济新闻, 它是两报都花了较多笔墨进行关注的共同焦点。 如表一所示,两报在五年中所报道的经济新闻基本上都超过当年的10%,最高达25%,2000年《参考消息》的经济新闻比例虽然降到了7%,但仍然可排到第三位,由此可见两报对经济新闻之重视。 但是就这五大类中的其他类型而言,两报选择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参考消息》较注重政治新闻,每年的比例均占当年的50%左右,分别为57%、46%、56%、47% 和58%,明显高于《新民晚报》的10%或以下。与《参考消息》不同,《新民晚报》侧重社会新闻,五年的百分比分别为54%、34%、30%、26%和34%,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新闻。相比之下,《参考消息》所报道的社会新闻则较少,五年均在15% 以下。 另外《新民晚报》的新闻选择类型明显多于《参考消息》,尤其是文教、影视、体育等文体方面的消息。《新民晚报》的文教消息所占比例不低于9%,最高时达到了20%,而《参考消息》都在5%以下。影视、体育方面的报道,《新民晚报》自1997年起每年都有涉及,而《参考消息》这方面的报道却寥寥无几。不过应该看到的是,在后两年中,《参考消息》新闻选择的类型逐渐开始有多元化的趋势,尽管在绝对报道数量上还不如《新民晚报》。 从时间纵向的比较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两报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报道在五年中的后半期都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参考消息》从一开始没有涉及这方面的报道,逐渐转变为1999年的1%,2000年的2%,而《新民晚报》在1999年和2000年则分别跃升至12%和16%。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两报在军事报道方面原本相差不大,所占比例都不高。但是《参考消息》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