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为民,重视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重视其对政府工作的评议的形势下,我国传媒网站也就非常重视利用自身的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一系列行使政治参与权的新方式——电子论坛、网上的政务工作评议类栏目、网上民意测试等。 试以《人民日报》网站/人民网和东方网为例。《人民日报》网站在为公众提供在网上表达意见的新天地方面,在国内传媒网站中首开风气之先。1999年5月9日,即北约空军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第二天,《人民日报》网站开设了“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这是我国内地传媒网站中首次开通电子论坛。该电子论坛开通后深受海内外中国人欢迎,短短一个月,上贴量达到9万条。同年6月19日起,这一网上论坛改名为“强国论坛。”当年9月13日,该论坛上的帖数量跃居全球中文论坛第一名。此后,《人民日报》网站又陆续推出了读书论坛、体育论坛、健康论坛等若干论坛。目前,人民网上已形成了以强国论坛为主的由10个论坛组成的论坛群。到目前为止,强国论坛作为政治性论坛的注册用户有8万,每天上帖量在7、8千至1万,在线人数最高达2万。由于使用该论坛的网民的地域分布、行业分布和阶层分布都很广,论坛中能够听到各种声音、各种观点。强国论坛以强国与发展为主题,具有反映中国现实中的各种重大问题的特点。许多网民在论坛上就重大问题、特别是重大政治问题,建言献策,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建议。根据我国网络传播学者闵大洪的有关论文,有人把强国论坛经常性的主题进行了排名,排在前4位的是,中美关系问题、台湾问题、民主问题和腐败问题。 [8] 强国论坛作为反映民情表达民意的新渠道,起到了加强政府和公众的沟通、促使基层社会成员遇到的问题获得政府重视和解决的作用。例如,2001年3月24日,称为“城山村人”的网友在强国论坛贴出《铁路,你究竟怎么了?》,反映自己在重庆火车站购买车票时的不愉快遭遇。这一贴子很快被铁道部领导看到,及时进行了调查处理。2001年4月11日,重庆车站致信强国论坛,称对“城山村人”在重庆火车站所遇到的不愉快,表示深深的歉意。翌日,强国论坛刊出短评:指出“网友的一个帖子引起某部门乃至部长的重视,这在强国论坛还是第一次,这再次证明了网上论坛反映民情民意、实施舆论监督的功能。……”而“城山村人”2001年5月1日再次在强国论坛贴出贴子,称:“ 4月22日,重庆站纪委陈书记、重庆分局路风办王主任千里迢迢专程前来福建,登门道歉。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乘客的一个普普通通的投诉,在引起铁道部门上自部长下到站长的重视之后,有了一个告慰网友的结局。在此感谢《强国论坛》版主为跟踪此事付出的努力!”闵大洪在引述这一事例后评论说,这件事充分反映了人民网强国论坛今天所具有的影响力。他在分析强国论坛的意义中指出,其设立是《人民日报》网站在发展过程中对网络传播规律和特性在认识上和实践上的一大突破,也是中国新闻媒体网站发展中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并且从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角度看,论坛“为民众提供了言论空间、表达空间、话语空间,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的一个有说服力的窗口。”[9] 东方网在2003年的上海“两会”期间,推出了“百姓议案”和“‘网议’人代会”栏目,为平民百姓倾吐自己的心声和政府听取民意开辟了更为直接的渠道。根据东方网提供的资料,“百姓议案”栏目开设后,很快在市民中引起积极反响。会议期间“百姓议案”共收到网友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近2000条,广大网友围绕治理交通、科教兴市、文化建设、医疗卫生等热点话题建言献策,参政议政,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上海大事的热情。“百姓议案”栏目作为平民百姓表达意见的新渠道,其设立使“两会”会内会外更好地结合,有利于行使平民百姓的参政议政权利,有助于使上海的各项工作更坚实地建筑在民意的基础上。“网议人代会”栏目是互动节目,每天中午邀请一位市人大代表参加与市民一小时的网上直接对话和交流。据东方网2003年2月23日传递的有关信息,市民在这一栏目中提出了300多条问题和意见。2000条百姓网上提的议案和300条同市人大代表直接对话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这两个数据说明 “百姓议案”和“网议人代会” 栏目确实被用作了平民百姓表达意见、议论的新渠道。可见其设立有利于激发平民百姓的参政议政的政治参与热情,从而为政治民主作出贡献。2004年上海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东方网再次设立“网议人代会”直播室,为市民通过网络参与评论人大工作提供了桥梁。目前,东方网提供通往一系列政府部门机构网站的链接,其中包括上海市人大公共信息网,新版的人大公共信息网开设了“网上议政”留言板,以运用网络加强人大与市民之间的随时互动沟通。 经常推出围绕一定热点问题的简单的网上民意测验/调查,也是我国传媒网站中的一种常见实践。虽然,由于目前这种网上民意测验/调查因为难以做到按科学的数理统计原则抽样,因而在采集到的信息的代表性上难以同严格按科学的抽样程序抽出公众样本进行的民意调查相比,但是这种实践毕竟也为网民表达自己的意见提供了简洁的方式,其采集到的信息总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的这一部分探讨了网络媒体介入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影响。当然,网络新媒介对现代政治文明的进程带来的并非都是福音。它也带来了对传统政治的挑战。首先,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社会传播中把关人角色弱化,个人用户可以在电子论坛上自行贴贴子等做法带来内容控制的高难度,进而带来对政治控制的新挑战。而必要的政治控制对于政治体系的有效运作是必要的,对于发展中国家/后发展国家来说则更加不可或缺,这是同后者的“被动处境密切相关的,他们必须在公民的攀比、激进情绪和国家的实力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既不能一味冒进,也不能止步不前。” [10]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曾经论证过后发展国家必须把政治参与控制在系统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当政治制度化还不够成熟时,失去控制的政治参与必然导致政治动乱的来临。 [11] 此外,从国际政治来看,由于网络的全球性特征,网络新媒介对政治生活的介入,必然会扩大不同国家的不同的政治制度、政治观念、政治行为方式等之间的相互激荡,从而给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如何维护自己的政治独立、维护自己的政治秩序方面的新挑战。可以说网络新媒介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带来了对政治控制的双重挑战。但是,必须看到,网络新媒介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已是大势所趋。面对它对政治控制的挑战,不能采取停止使用网络的因噎废食的态度,而是应当因势利导,重新调整通过传播进行政治控制的方式。 III.网络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在参与政治民主中的互动 美国著名新媒介研究专家罗杰·菲德勒(Roger Fidler)在《媒介形态变化》中把“连接过去”视为新媒介成功进入社会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把跨跃“熟悉”的桥梁,看作新媒介发展的必经过程。他指出:“在人类传播系统历史中,新的形式如果缺少同先前或现存的形式的密切联系,就很少能得到采用。…… 传播媒介的现代形式也表现出类似的模式。例如,照相术很容易就被采用了,因为它是基于人们熟悉的观看和展示景象的方式。……起初,摄影术被看作是制作肖像和风景艺术的更有效和可靠的手段,一旦熟悉的桥梁被跨越以后,就需要更具创造性的运用。” [12] 在他看来,“新媒介的成功形式就像新物种那样,并不是无中生有地突然冒出来的。它们与过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老联系、新老互动也许可说是传播领域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特点。世界传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