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件往来、电子商务、电子政府、网上新闻传播、网上游戏娱乐、网上教育、BBS电子公告牌、基于因特网的远程医疗等,迅速得到了开拓发展,网络的社会影响逐渐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因特网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渗透而言,电子政府的兴起和发展最突出地反映了这种渗透。但是,鉴于电子政府主要是通过政府建立网站在网上提供信息和服务来实现的,它不是本文此处讨论的对象。(当然它同网络媒体有一定的关系,如传媒网站为电子政府作宣传,提供通往政府网站的链接等,但从事电子政府服务的毕竟是政府网站。)本文此处要探讨的,是网络新闻媒体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的主要方式:时政/政治新闻、电子论坛、网上民意调查等。通过这些形式,网络媒体作用于社会政治信息沟通和公众的政治参与,从而服务于当前的政治民主加速化进程。 首先,网络媒体构成了政治信息沟通的新渠道,从而同政治信息沟通的新发展相联系。在现代社会,新闻传媒是沟通政治信息的主渠道。人们主要通过新闻传媒,了解各类政治信息。对各类政治信息的了解和认知,是公众形成自己的政治态度和采取政治行为的前提,是公众参与政治的前提。而强调公众的政治参与,正是现代社会政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网络新闻业兴起后,理所当然地成为沟通政治信息的新渠道。不论是传媒网站,还是参与新闻传播的商业网站,其日常的传播内容中都包括政治/时政新闻等政治信息这一块。其中有些网站的频道/板块名中即有“政治/时政(新闻)”频道/板块的名称,有些网站的新闻频道/板块命名方法不同,并无这样的板块名称,但其“要闻”、“滚动”、“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等频道/板块中的信息主要是政治信息。例如,人民网有“时政”(新闻)板块,专门提供时事政治信息,并在其“国际”板块中,沟通国际时事政治信息。新华网的频道/板块名中并无“时政”/“政治”字样,但该网站通过“滚动新闻”、“中国”、“国际”等频道,同样提供了大量的政治信息。同以往的传媒渠道相比,网络媒体作为沟通政治信息的新渠道由于其瞬时传播的特点,能对一些动态性极强的时政新闻的报道采用“滚动”式发布,在沟通突发性时政事件的信息中优势尤其凸显,因而一些著名的传媒网站的访问率往往会在发生重大的、突发性政治事件时明显上升乃至出现网上“塞车”现象。 此外,与网上无尽的虚拟空间相联系的网络数据库功能、超级链接、搜索引擎等手段的应用,使网络媒体可以提供围绕某些政治热点、专题的大量相关信息。这就使这一新兴的传播渠道在政治信息沟通中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具有超越传统新闻传媒的能力,可以为网民通过检索全面了解相关政治信息、研究时事政治提供很大方便。 另外,由于因特网的全球性特征,网络媒体的政治信息传播具有跨国界传播的外向型层面,这为网络媒体在政治信息沟通中产生外向性影响提供了技术上的条件。对于网民来说,在政治/时政领域,因特网上数量巨大的网络媒体构成的空前丰富的信息源在增加政治信息接收的选择性的同时,也开阔了其政治视野,使其较之传统媒体的受众,更易在政治领域追求获得来自多角度的报道、信息。前段时间,美国公众曾依赖欧洲的一些新闻网站获得关于美伊冲突的更加广角和多角度的信息画面,这一情况可以作为论证上述这一点的实例。根据欧洲新闻学中心网站([http://www.ejc.hl])上2003年2月24日的“欧洲媒体新闻文摘”以及英国“新闻界”网站([http://www.journalism.co.uk])上同日提供的有关信息,在当时美伊冲突局势紧张、战争一触即发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到国际新闻网站上去寻求更广角度的信息。这两家网站引用了尼尔森公司NetRatings当时提供的信息:2002年以来通往英国最大的新闻网站“BBC新闻在线”和“Guardian Unlimited”的“交通”量显著增多,其中大量用户来自美国。“Guardian Unlimited”网站的一位编辑称,他们接获了较多来自美国网民的电子信件,这些电子信件感谢该网站提供了以在美国传媒上找不到的方式进行的世界新闻报道。显然,在最近的国际局势问题上,美国公众并不满足于仅仅获得从美国立场、视角出发的报道等信息;他们到欧洲国家英国的网站上冲浪以寻求关于国际局势的各种不同观点的有关报道。[7]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媒体的政治信息沟通的外向型特征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意味着国际政治传播中的新机遇,又意味着新挑战。一方面,网络媒体以这一特征为这些国家在国际政治中比以往更响亮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在实力不同造成的国际传播严重不平衡、因特网和网络媒体发展状况不平衡的现实状况下,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媒体的能力更强、更具主动权,凭借其在因特网和网络媒体发展中的优势,更易使其网络媒体制作的、反映其立场和选择角度的政治信息在世界范围流通并产生影响,这对发展中国家构成新的挑战。但是,在信息传播全球化、网络化已成大势所趋的今天,发展中国家要回避这种挑战是不可能的,回避网络媒体构成的空前丰富的信息源也是不可能的,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网络媒体提供的政治信息挡在发展中国家公民的视线之外也是不现实的,而这些信息反映的是西方的立场、选择角度。因此,发展中国家急需因势利导,做强自己的网络媒体,并重视其对外传播的功能,善用网络新闻媒体以国际上公众所习惯的信息表述形式向世界发布反映自己立场、观点的政治信息。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公民在信息来源多元化环境下政治视野开阔、信息接收选择多种渠道、对政治信息的质量要求更高,这种现实情况也要求这些国家的网络媒体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改进政治信息制作。联系我国的网络媒体实践来说,从我国中央级重点传媒网站和较重要的地域性综合新闻网站的情况来看,我国对于网络媒体的对外传播功能是高度重视的。在中央级重点传媒网站中,中国日报网站、国际在线网站和中国网直接使用外语为主要传播语种,人民网和新华网开设了多种外语的版本,还有繁体中文。较重要的地域性综合新闻网站也大都开设英文版本。这是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对外传播的重要一步。但是要使我国传媒网站传播的政治信息吸引大量外国网民的眼球并进而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光有这一步还是不够的,还须在此基础上再迈进一步,努力针对国外受众所习惯的信息表述形式及他们的兴趣等,改进我们的政治信息制作,使之真正在国际上产生我们所期望的效果。同时也要重视网络化时代我国公众对政治信息传播要求不断提高的现实,以我国网络媒体的卓越工作,争取使公众将之用作首选的网上政治信息传播渠道。 其次,网络媒体为公众参政议政、行使其政治权利提供了具有互动、便捷等特点的新渠道,从而同公民参政议政的新发展紧密相连。现代政治文明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在权力归属问题上主张人民是权力的主体。在西方,“人民主权”/“主权在民”的思想,为西方现代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石。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质。以民为本、尊重人民的政治权利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基石。人民就国际国内重大事件表达自己的意见,人民对政府工作进行评议、提出建议,参政议政,是人民行使其政治权利的重要表现。网络媒体的出现,为人民行使上述权利,提供了具有互动、便捷等特点的新渠道。新闻网站开设电子论坛、民意测验栏目等,是世界范围的普遍现象。在我国,依托传统新闻媒体集团的传媒网站是直接纳入国内新闻传播管理体制的,传媒网站理所当然地高度重视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保持一致。在当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执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