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之后专门的文学网站,个人主页和电子文学刊物。我们在这里所讲的网络文学取它狭义的定义,即网络原创文学。 我们在博客的定义中看到: Blog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有关公司、个人、构想的新闻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都有。博客当中是不乏一些文学爱好者,他们在博客日志上张贴日记,散文,小说等等的文学形式。根据麻省理工的一份关于美国的博客应用的研究表明博客日志的内容在美国倾向于一种个人的无目的的网络漫步,至于创造性的写作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比例。我们再来看看中国最大的两个博客网站的情况:comBlog目录集中3022个登记的日志中总只有117个文学日志,还有一些与文学相关的日记,情感,个人,生活类的网络日志占了很大的比例。(时间截止到2004年5月8日)在博客中国的最热门的100篇文章中我们发现竟然没有一篇原创作品,与文艺相关的并非严格意义上来讲的文艺评论不到十篇。当然也有一些以文学为主体的博客网站。比如www.8000e.com 中国博客文学网站。 How would you characterize the kinds of entries you publish on your blog(s)? Please check all that apply: 1. personal ramblings 2. academic brainstorm 3. professional brainstorm 4. political opinions 5. hobby 6. gossip 7. other 403 190 227 245 292 93 141 “Other” included: - lists of links - creative writing - writings about social issues - writings about local places (i.e. a blog about New York, Greece, etc.) - humorous writings - posting of pictures; picture blogs - writings about religion - critiques of movies, books, music - surveys and quizzes 但是总的来说我们几乎没有听过“博客文学”的提法。唯一提到这个概念的是在文化研究网站上张清明的《博客文学现象批判》。在《博客文学现象批判》中整个的论述中完全以木子美与竹影青瞳为例子首先在文章中指出“博客文学”是一种性文学写作,然后依照别林斯基的对文学定义:文学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一个民族精神活动和发展的轨迹的书面记录。进而对木竹二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说她们在进行“脱裤子”的比赛,“如果脱衣文字舞也叫文学的话,那么,脱衣服也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如此推理,不要说符不符合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实,就是当今的国人们又有几多能够认同这一观念?”写到这里作者还意犹未尽,作者既而分析了木竹两位女士创作的精神理论实质和创作心态,说她们文学观念实在不过是受后现代精神影响的一代嬉皮士精神的“文学”表述,离真正的文学还实在差了点儿。在论述创作心态的时候,“自恋情结”,“捞取文化资本”“生存的虚无的人生价值”等等是作者的提到的几点。 作者在整篇文章里都用“我们的博客作家们”这样的字眼,可是从头到尾我们都只看到他在论述木竹二人,尚不论文章有多少的合理性。当然在文章的开始作者就这样说:木子美和竹影青瞳是博客写手中两个极端的代表。然后阐述了两者对网络社会的巨大影响,“因此,以这两个人作为个案分析的例证,估计大多数读者不会有什么异议。” “对博客写手的作品及其现象作一下整体地反思。”以扶正刚刚兴起的“博客文学”。所以文章只是从两个个案来谈论了博客的文学创作,并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为什么会有木竹二人的现象,本文在前面已经进行了分析。 回到“博客文学”这个概念,我们看到唯一的以博客文学为题进行批判的其实还是在讲木子美和竹影青瞳。而且在批判的过程中我们也没有发现博客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内在逻辑和具体差异。 为什么当各个领域都在关注博客的时候,我们的文学界却对博客保持冷漠呢?我们刚才也看到从文本的内容分析来看,博客文学在博客的内容里不占绝对优势。我们的网络作家和网络评论家们都没有对博客报以相当的热情。我们在这里就要讨论一下博客形式与以往的网络文学的发布方式到底有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文学在博客领域里并没有获得足够的空间,博客与文学的结合是否符合内在逻辑以及将来的走向。 虽然没有对博客和以往的网络文学形式的文本进行计量的分析,但是总的感觉是博客们更强调“个人化”的写作。而以往的网络文学出版方式更为多元化,虽然两者都倾向于“个人感情的流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感,以前人们倾向于写日记,这种日记是不能发表的,网络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讲就是将个体的有限性放大了,人们可以在网络上交流自己的想法。自网络的发展以来,通过BBS,ICQ,E-mail等形式在网络社区的建设上发展得很快,但是在个体的建设上却不是那么顺利,个人主页的技术门槛让很多人都望而却步,博客的出现是真正赋予个人以力量的武器。我们看到在博客网站上是以个人为单位的,你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可以发表文学创作,思想见解,用各种形式充分地表达你自己。所以“个人化”写作在博客世界里得到了“如鱼得水”的发挥,不仅仅是文学上。在文学中这样的一种“个人化”的写作会带来什么影响?“木子美现象”仅仅在博客的环境中才能诞生吗?博客跟BBS的发表方式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博客是以“个人专栏”的形式对文章按照发布的日期进行排列,而BBS是以帖子的形式,是以单篇文章为单位的。博客相比较BBS赋予了个人以力量,我们看到在以往的网络文学都是以单篇作品为流传单位的,以至于很多BBS原创文章竟然不知道作者是谁。而在博客世界里,作品只是个人一种表现形式。BBS的文学原创中也有色情文字,但是因为作者身份的不明确,以及文本发布的分散,很难形成具有“博客”那样的现象。所以“木子美现象”与“博客”的相伴而行也是有有一定道理的。 接着我们要讨论刚才提到的问题,为什么文学在博客的内容中不占主流呢?特别是在博客中国体现得最为明显。作为博客在中国推广的前沿阵地,博客中国努力塑造一种“信息时代麦哲伦”的形象。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也提到博客在建构“理性的公共领域”方面所起的作用。博客在建构负责任的网络个人形象对于网络文化的推进到底会对文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网络虚拟空间给网络作家们带来的无限的空间和想象力会不会丧失掉它最难能可贵的“自由”?文学的土壤应该根植于无利害的自由的审美世界,还是应该以理性之光照耀人类生活的现实?在BBS网络社区里,在“个人隐性”身份的时候,在个体没有外在的约束的时候,更容易释放真实的自己和放纵自己的情感。关照人类本身,网络为文学所营造的这样一种空间是难能可贵的。至少,在我们现在看来,在博客技术推进网络的社会化进程的同时,我们的网络作家们还在眷恋梦幻“伊甸园”的理想王国,展翅在没有一丝白云的蓝天中自由飞翔。 注释: ①(《博客论》作者:孙坚华 2002-12-12 0:29:59;出处:博客中国) ② (《是福是祸:我们该如何评说“木子美”现象》;作者:方兴东 2002-11-14 出处:博客中国) ③④(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第15~17页,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⑤⑥(胡泳:《媒体变革:公众的角度》,《读书》2002.12第39页) ⑦(尼克•史蒂文森 《认识媒介文化》第108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⑧(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第147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⑨⑩(罗丁•阿尔布劳《全球时代》第237页,商务印书馆 2001) 作者签名: 参考文献 《博客:在网络世界里分享与交流》(《决策探索》2003年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