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检索,我们可以发现欧美几乎每一家英文主流媒体都在追捧博客。 2002年5月,《新闻周刊》的特稿标题耸人听闻:《博客将杀死传统媒体?》,在经历了网络的自由落体运动之后,仍然有许多人无法改变喜欢为传统媒体算命的习惯。comN对博客也关怀备至,2002年5 月9 日,comN的报道标题是《博客让网络日记更上台阶》,5月 14 日comN的另一个专题报道名为《博客观察:与博客对话》。与comN齐名的默多克的福克斯新闻网 4月16日则以《博客的销魂时刻(BIG TIME)》作了报道。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与微软联办的MSNBC 2002 年 4月15日发表了一篇专稿《博客趋向商业化》,很快,MSNBC自己也成了博客新闻的主角。《作家新闻》2002年6月21日的报道标题是《MSNBC发布每日博客专栏》。与此同时,英国卫报别出心裁地推出了英国十佳博客评比。而 Business 2.0杂志2002 年第5期则组织了一次讨论:“博客是网络的下一个杀手应用吗?” 2002 年 2 月的《新闻周刊》称:“到今天,全世界自觉实践的博客数量,已经达到 50万到100万之众,每 40 秒钟,都有一名新的博客加盟进来。” 9月,《财富》杂志一年一度“最酷公司”评选,第一名就是Pyra公司,文章开头就是:“没有什么东西比迅速兴起的‘博客’—— 一种即时更新的在线日记更具有杀伤力了。”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没有落伍,美国犹他州政府的信息主管要求州政府的 2000 名IT职员和18000名其他政府雇员,都使用博客方式作为政府内部交流、沟通和知识管理的工具。 而有关“博客”的最重大事件发生在美国东部时间2003年2 月 15 日晚上7:41,硅谷最著名的 IT专栏作家 ,也是最著名的IT 博客之一 Dan Gillmor在他的个人博客网站率先发布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全球最大搜索引擎公司google 购并了全球最大的博客托管服务网站 blogger 的母公司Pyra实验室,它标志着博客的商业化运用树起了新的里程碑。 1.3.2 博客在中国 在国内2001年11月20日,美国新闻传播学教授Dan Gillmor先生应邀参加了“清华阳光传媒论坛”,演讲主题是“9.11后世界新闻传媒的走向”,在他的演讲中特别提到了“网络日记”,并且向大家显示了他自己的网络日记。这使中国人第一次知道“网络日记”这个概念。 在中国,与所有的网络革命一样,继续保持着一定的“滞后度”。但是一向对网络发展保持最密切关注的“数字论坛”,已经开始觉察,并予以极大的关注,并义不容辞地充当“博客思想”在中国推广和倡导的先锋。“博客中国”网站就是这样的一个产物。 从2002年8月全面引入“博客”概念,到“博客中国”开通,展开应用实践。 2003年8月出版了国内第一本介绍博客发展的书籍《博客(Blog)——e时代盗火者》。 到2003年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博客(blog)技术研究”顺利通过。 但是谈到博客在中国的崛起不可不谈木子美。 虽然在中国博客在2002年创办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比如一些民间写手频频发言,对新浪、搜狐、网易等几大门户网站某些频道中的“有色信息”提出严厉批评;而微软公司也遭到了一些人的指责,称其在中国打击盗版的行动有问题。这些在传统媒体上难得一见的犀利言辞,不管是否正确,都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眼球。制造这些言论的正是自诩为博客的人。而“博客中国”曾遭黑客持续攻击,有人猜测,博客中国发起的反对网络色情的专题揭露了一些站点的非法利益,也可能激发一些人产生报复心理。攻击发生之后,个别论坛出现了一些幸灾乐祸的讨论。但具有讽刺性的是,方兴东的“摇旗呐喊”比起“木子美”和“竹影青瞳”事件却是显得那样微弱,“博客中国”在批评“有色信息”的同时,自己也搭上了这趟顺风车驶进了公众的视野。很多人认识“博客中国”是从木子美开始的。以至于访问和要求注册的人数激增,现在在博客中国注册申请还需要人工审查制度。 方兴东自己也说:“是木子美让“博客”概念走向大众,木子美对博客概念的普及功不可没。这一点毫无疑问。所以木子美的大名在中国博客的发展历史上必然是一个留下重要墨迹的名字,她躲也躲不掉,你拦也拦不住的。”② 在几乎无法登录的情况下,博客中国11日的访问人次达到了11万人次之多,几乎比平时上升了一个数量级(此前日访问量最高为1.9万人次)。PV也在37万以上,是平时的4倍左右。如果网站正常,那么这些数据将是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百度为博客中国提供的专门数据) 1.3.3 差异背后的原因 “博客”在中国就是以这种方式走向了大众,实在是出乎意外,也显得情理之中。 其实博客创办以来也就出现了一个木子美,或者类似的一种极度个人化的写作。我们在各类博客网站中看到绝大部分的内容还是以“思想共享”为主要特征。虽然此类写作在总体内容上不占优势,可以说在美国和中国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从点击率和最热门文章的统计数据来看这个差异就很明显了。在博客中国的网站上的最热门文章的前20名中,就有12篇跟“性”与“木子美”相关。虽然中国博客和美国博客本身都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但是从凸显的文章却是体现了社会环境和价值的巨大差异,同时我们在三大每户网站推波助澜的整个“价值放大”的过程中看到了中美双方新闻体制和价值的差异。 首先,博客这种形式本身作为一种科技手段,它带给社会的影响也是一柄“双刃剑”。 在彰显网络文化的本质的建设性的同时,也因为它的极度“自由”,因为人类自身的不完美,网络博客放大了这种不完美。 博客的诞生再一次印证了黑格尔和马克思关于“恶的历史作用”的著作,1994年,当一个叫做贾斯丁•霍尔(Justin Hall)的人透过网络发布他的“网上日记”,把自己对吸毒、做爱的体验赤裸裸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时,他绝对没有想到这个臭名昭著的行为在吸引不少眼球的同时,有可能催生一种新的网络交流方式。 我们知道,最多大众关注的事件,不是性就是暴力。电影是暴力最大的媒体,从“少林寺”开始就是暴力的开始。性和暴力是和平时期被群众关注的二个新闻热点,群众追逐热点“性和暴力”乐此不疲。而我认为这二者都是为满足人类的窥探癖而存在的。因为人类自身不完美。网络博客放大了这种不完美。 所以不论是在中国社会还是在美国社会,这种现象都是存在的。下面我们就要分析为什么中国社会对“木子美”事件产生如此之大的反应。 “在性方面美国人要比中国人开放许多,我想这一点很多人都会同意。对于社会没有压力的事情也就没有了对其进行突破的动力,所以最近美国也出了一个木子美,不过只成为社会的一条花絮。不像我们这里,网站当成炒作的商机、卫道人士声嘶力竭的进行声讨。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对性的认识存在一种扭曲,我想这是不能够否认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里像我们这里这样强调男女授受不亲,强调要“存天理灭人欲”,但是据茅盾先生说,在古代,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写的淫秽作品有我们多。上半截反对下半截,这是我们常常看到的文化景观。所以,对于木子美和竹影青瞳来说,表达自己,也就确立了对传统社会规制一种反叛的姿态。” ——郭震旦《从木子美和竹影青瞳透视博客的社会学意义》 除了郭先生提到的中外性观念的差异,我觉得这还跟新闻体制和新闻价值的不同相关。我们看到在中国博客的发展还是非常有限的,博客的受众也是非常有限的,博客的声音要通过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媒才能获得更大的影响,“木子美”事件也是倚仗“三大门户网站”的推波助澜才产生了“共振效应”。所以在博客在还没有取得与大众传媒同样的话语空间的时候,大众传媒仍然发挥着“议程设置”的功能,传统媒体的“新闻价值”和新闻体制影响到博客的信息释放。美国博客和中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