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文史哲学论文 → 文评史评 |
|
|||||
镌刻历史 凸现性格 洞见人生——评庞进《平民世代》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1 20:44:35 点击数:[] ![]() |
|||||
;编织”成一个完整的、气血相通的艺术品,以叙述描写的写法处理家族史“题材”,展现丰富多彩的“平民”生活场景,又能深刻挖掘、作出令世人惊醒的精当议论,这不能不说是庞进既从<史记》汲取营养又不满足简单的“拿来”,而是“寻旧例而又有创造”的新建树。 四、新高度 新高度,这里不是与上述三个方面并列的第四方面,而是在具体写法上作了新的尝试和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例如写人物,除采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以外,还采用不断变换表现角度、表现手段的多视觉、多技法来写。全书的中心人物,父亲庞济民的形象塑造就是突出代表。 “文似看山不喜平”。由于父亲一生七十多年,幼年曾是“财东”家的“小少爷”,随家道迅速中落,贫困以致举家迁移,后又五十多年行医,若写法单一,极易造成读者的视觉疲劳。有鉴于此,全书48章,作者庞进设置了20个专章写父亲(其他绝大部分章节,又都时时闪现着父亲的影子),而写法多变:时而是以父亲的口吻叙述,时而由作者叙述;时而是直接叙述描写,时而借“一篇小说”、一篇“广播稿”,或他人的“怀念文章”作侧面介绍。就是叙述,也是时而顺序,时而倒叙,时而补叙。特别是全书的最后部分,作者专设两章《中华天然志》(上、下),集中写了母亲生前“不听家人劝阻,执意”进货买回的“镶大理石面”的茶几,由于母亲“先走”了,父亲竟然“痴迷”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在这一茶几的大理石面上,他发现了“喜鹊”(父亲一生崇敬扁鹊,他说,喜鹊就是扁鹊)、雄鹰、麒麟、十二生肖,发现了九种“海陆空动物”,发现了“十二个国家一级元首”、十二个“国家一级二把手”,还发现了三个“千古罪人”:汪精卫、林彪、江青,汪面向孙中山而跪,林、江面向毛、刘、周、朱……而跪,等等,他把这一茶几的“大理石面“叫做“中华天然志”。“他白天看,晚上看;强光下看,弱光下看;用放大镜照着看,用尺子量着看,一百遍、一千遍、一万遍地看”……他不光看,还想(苦想、冥想、幻想、臆想)、还讲(给儿女讲、给亲戚讲、给朋友讲、给他能接触到的一切人讲),还把这些“发现”写下来,他用了几十个“锥订”的本子,堆在一起有二三尺厚……庞进写道:“父亲的最后三年,是看《天志>、想《天志》、写《天志》、讲《天志》的三年。” 为什么发生这样的情况?庞进说:“母亲的去世,对父亲的打击很大,深切的悲痛、无尽的怀念,导致父亲将精力集中到了《天志》上。他认为,大理石茶几是夫人姚氏执意购进的,姚氏完成了上天赋予的收藏任务,离开了,入土为安了,把理解的任务交给了他。这当是上天的意图,是义不容辞的使命。”这看似“奇怪”的表现,是何等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夫人的至深的爱! 为什么又要这样去写?这就是所谓“曲折的笔法”。这些表现,实际是父亲“心灵的最深处”,这样写,是对人物的“精神升华”!所以,这两章,如果把这部作品看作一出戏,它就是“高潮”所在。因为,对《天志》的痴迷,不仅是对亡妻的无尽思念,而对《天志》所看、所想、所记,则完完全全表现了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病人,又忠于党、忠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医生”的本色。这一写法,也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 又如议论,作者的议论方法和风格多变,也产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前文对祖父庞秉钧考武举因未贿赂考官而落第的议论,可以叫做“层层引申”式,而第四十三章《母亲的一生》,在叙写了母亲克己为人,和善立身,顾亲帮友,历尽艰辛的一生后议论道: 季羡林先生曾言,好人就是想到别人的时候比想到自己的时候稍微多一点的人。后来,王选先生认为季先生的要求高了,他认为,好人就是想到别人的时候跟想到自己的时候一样多的人。我不知道两位先生是如何做出判断的,按我的考察和体验,想别人和想自己加在一起是个常数,一个多了,另一个肯定就少了。对他人的奉献往往是以克扣自己、委屈自己、牺牲自己为代价的。而我,确实见到了想别人比想自己多许多的人,这个人,就是我的母亲。 这样的议论,姑且叫作“排列推论“式吧,这末尾的一句有着“神奇”的效果。 再看第十八章《聪明的眼神》中的一段议论。本章写的是父母的婚姻。作品写道:“多少年后,父亲回忆他第一次见到母亲时的心情,说他当时并不是十分满意的,不满意什么呢?母亲身材小。但是母亲的眼神震动了他。”领结婚证回来后,父亲的大伯庞应功问,媳妇怎么样?他说就是身材小一些,大伯说:“娶妻人聪明是第一条件。”……作者议论道: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人们常说的话:瓜无滚圆,人无十全。是的,在世间,十全十美的人是找不到的。我的母亲聪明端庄,身材却未长高。他的这两点都遗传给了我,也由我,遗传给了我的女儿。是的,我曾为自己身材不高大而懊悔过,心想我要是一个伟岸魁梧的人该有多好啊!但这只是一段时间,准确地说,是在青春期,尤其是爱情产生的那段时间,只觉得自己身材高了,就更能吸引女孩子的注意了。过了那段时间,我就不觉得自己低了,因为我发现,不少比我高大的人,无论才能和人品,及生活态度、精神世界、对社会的贡献,等等,都让我不敢恭维;而许多身材和我差不多高甚至不比我高的人,成了人们敬仰的杰出人物,如政治家中的拿破仑、列宁、邓小平、胡耀邦,文学家中的鲁迅、巴金、贾平凹、路遥……所以,我说,身材问题只在谈恋爱时显得很突出.而一个人的伟大与否,与其身材高低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看,多么令人深思的议论!从父母的婚姻,说到一个人身材的高低,又由身材的高低,说到自己曾经的“懊悔”,再由“懊悔”到不“懊悔”,最后生发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论题”是何等的司空见惯,开掘得又是何等地深!这种议论,不妨叫作“寻常之处挖深井”。另外还有不少独特的议论方式,就不再列举了。 再看作品的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平民世代》作为一部家族史,其语言有很强的文学色彩。这部作品,是由许许多多的“小故事”串起来的,就看看其中一个“小故事”是怎么写的:父亲“社教”和“文革”中被打成“走资派”和“现行反革命”,由于缺乏事实,终于没有被关进监狱,但一度被罚做病房里的护工,作品写道: 白天,父亲穿上工作服,忙前忙后地打扫卫生,整理床铺,给病人送水送饭,到了晚上,父亲便搞开了“地下活动”,悄悄地为住院病人义务看病治病。这方面的事例不少—— 一个五岁小女孩,入院后一直昏迷,院里会诊,几个大夫都说听不到心音,说还是朝西安儿童医院转吧。女孩的父亲面露难色,他们来自贫困山区,身上只带了五块钱。会诊时,父亲正在抹床头柜,听言后心生疑窦:怎么会听不到心音呢?晚上十一点,父亲揣着听诊器来到女孩的病床前,他仔细地听了又听,听到了微音。再望闻问切一番,诊断为长期便多而稀导致营养不良。于是,针刺内关、足三里等穴位。第二天,病情就大为好转,能下床晒太阳了。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