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文史哲学论文 → 文评史评 |
|
|||||
论张之洞调整中日俄三角关系的外交主张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1 20:44:11 点击数:[] ![]() |
|||||
日本宣战,态度鲜明。战争爆发后张之洞号召抗战并且积极备战,是主战派的重要代表。战争期间,张之洞参与军务,筹划后勤补给,切实加强长江沿线的防务,严阵以待,随时准备迎击溯江而上的日军。 在此阶段,张之洞也非常重视对日“伐谋”、“伐交”,甲午战争危机期间,张之洞竭力思考奇谋异策,甚至计划到海外“募洋兵一万,令洋将带之,即乘所买兵船,择妥便处会齐,中国派大员数人前往,会同督率,许以重赏,包打日本东京,径赴东洋,直攻横滨、东京”,张之洞本以为此“实为上策”,可立千古不朽之功,其实乃异想天开,此时的英国找不到第二个戈登和洋枪队了,彼为一国之内战,此为二国交战,外国势力自然会慎重。 1894年底,中国在海、陆两个战场的败相均露,东北各省危急,俄国出于自身利益,在外交上开始向中国倾斜,张之洞自然不愿意错过这样的时机,极力争取俄国的干涉。光绪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七Et,作为地方大员的他在“致俄京许钦差”的电文中指出: 倭患日深,辽沈危,京畿急,非借强援不可。上等借船助战,次者武断胁和,如前数年英为俄、土 两国武断定和之事。英忌他国夺东方利,俄亦不愿倭强,志在自得,海口似均可商,但必须饵以重利, 恐须商务、矿务、界务等事于彼有利益,方能相助。闻前数年英有在中国开煤矿之请,祈密向驻德、驻 俄、英公使及俄外部委婉探询,尤望浑沦言之,看其意之所欲何在。 在中日战争以及后期的和谈期间,张之洞一直力倡“借强援”以“胁和”,反对“讲和”。在民族荣誉感、战争失败的耻辱感影响之下,出于对日本正在努力促成的日英同盟的担心,张之洞基于中国“远交近攻”的传统理论,主张远结欧洲强国英国、俄国对抗小国日本。为了促使这一主张付诸实施,他不断发电向中国驻外各使节加以解释,希望他们配合行动。 但由于日本积极和英国妥协,英国难以诱动,从1895年初开始,张之洞不得不把结强援的重点转向与东亚利益关系至深的俄国。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十六日,张之洞“致俄京许钦差”电:“时局万分危急。设或京畿有警,关内外隔绝,饷械俱罄,关东二百营将束手且哗溃矣。鄙意接济关东军,惟有商之俄国。”从随后二十七日“许钦差来电”中“俄主允,如议和时倭索太过,可约英、法劝其退让”答复看,在张之洞要求下,许景澄和俄皇取得了联系。 到中日商议停战,割让台湾之论喧嚣,在英国不为“借巨款,以台作押”的利诱所动之时,张之洞更是借重俄国,希望以此利诱俄国。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二日,张之洞继续“致俄京许钦差”电,要求他与俄外部密商: 将台湾作押之说能行否,或并许在台开矿,但须约定必为我保台方可。然此仅为一台计,关系尚 小。如再能与商以兵威胁和,令倭人速罢兵,不索割地,不索重费,则中国全局受益。即许以内地他项 利益,如内地开矿与商务、开铁路诸事,或径询俄另有何欲,令其自言。总之,于根本无伤、大局无碍 者,似皆可商。 即使是在割台议定、大势已去之后,张之洞依然不死心,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他继续“致俄京许钦差”电,电示许景澄“急速面谒俄皇,沥恳相助”,并表示自己有“为包胥乞秦之举,特以中国大员向未闻有与各国之君通电之事,未敢冒昧” 。张之洞等人的运作的结果,虽然促使俄国联合法国、德国强制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中国还为此付出了以三千万白银补偿给日本的代价,而且中国还不得不对俄、法、德等给予适当的补偿以酬劳,此事为以后的危机与争端埋下了伏笔。 这一时期张之洞的外交主张很大程度上受敌视日本的感情所支配,乃至支持李鸿章与俄国“密约”,联俄抗日,甚至不惜牺牲国家主权挑起日俄的矛盾,他在光绪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五日“致俄京许钦差”的电文中就如此明示: 如能劝俄坚持,不准倭干预韩事,不准倭留一兵在韩,倭必不从,即藉此与倭攻占。一经开仗,倭 船必毁,不惟台湾之患可解,中国亦可乘机尽翻全约矣,岂非旋乾转坤转祸为福乎?如俄肯为此,我 即以界务、商务酬之,有何吝惜?新疆西域及松花行轮、陕汉陆路运茶各节,俄从前要求未允,以此饵 之,断无不愿。何不商询外部,指以相助之法,微示以酬谢之意。 与外交策论相映的是张之洞个人在行动上坚决抗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张之洞一再违抗朝廷旨意援助台湾,并计划以台湾为饵结强援以胁和,而在支持台湾抗日工作失败之后又积极转入与日本商战的筹备工作。这时他依然没有忘记联合俄国及其盟国德国。光绪二十一年十月二十四日,他在“致俄京许钦”的电文传达了沈子培部郎致许电文,指明“倭以商约困华,欲其贫而生乱”,要求许景澄“与俄密商,华倭争商约,两大国宜有公正语,限制倭人”,这实际上也是张之洞的主张。在国内,张之洞亲自指导开展对日的商战。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初四日,张之洞在“致上海叶令大庄”一电中指出:“倭约苏杭制造、苏沪行轮,意在夺我丝绸、纱布、小轮之利,我亟宜筹护华商华工之法,以抵倭人。”并且做出了具体的商战部署,体现了他对于日本的敌视和戒备心理。
《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张之洞便面临和Et本的租界交涉事务。在交涉过程中,张之洞及其下属遭遇了日方代表的恶劣态度,粗暴无礼,甚至蛮横地侮辱中方代表。张之洞为何在此期间自号“抱冰”,此即表明他仇日的心态,抱冰堂是张之洞湖北新军指挥所,显然他在向公众表明他要学习勾践卧薪尝胆、抱冰就火,励精图治以报日本,以雪国耻。 张之洞此一时期的外交思想和主张,集中体现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闰五月二十七日上书《密陈结援要策片》中,其中他分析了当时的局势,系统地提出了“立密约以结强援”的“救急要策”,认为与列强之间“若无密约者,有事便守局外,不肯干预”,元以对抗日本的威胁,因此要求朝廷放弃此前的等距离外交政策,“独加亲厚之一二国”,这一国最好选择俄国,因为“今日中国之力,断不能兼与东、西洋各国相抗”,不能不依据“远交近攻之道”。对于选择与俄国“订立密约”的理由,张之洞认为英法德美等国“皆难议此”,而俄国“与中国乃二百余年盟聘邻邦,从未开衅,本与他国之屡次构兵者不同;且其举动阔大磊落,亦非西洋之比。即如同治庚午天津教堂之案,各国争哄,而俄国不与其事;伊犁之约,我国家将十八条全行驳改,而俄国慨然允从。此次为我索还辽地,虽自为东方大局计,而中国已实受其益,倭人凶锋藉此稍挫,较之他国袖手旁观、隐图商利相去远矣。正宜乘此力加联络,厚其交谊”。此论足见张之洞对列强的观察太表面化,至于他“若有俄相助,将来无论何国寻衅,数旬之内,可以立发兵舰数十艘,游行东方海面,则我得以专备陆路战守之计,而敌人亦断不能为深入内犯之谋矣”…毗一l003的期待,更是一厢情愿的自说白话。而国际局势的迅猛发展使得张之洞很快不得不改弦更张。三、结日阻俄:德国强租青岛以后张之洞的策略 1 897年底,德国人借在“三国干涉还辽”中的功劳要挟中国,强租青岛,而此时已经成为中国同盟的俄国却不加劝阻,实际上德国的行动得到了俄国的谅解,此时的俄国与德国正是“三皇同盟”的轴心,已经约定在国际政治斗争中共进退。更有甚者,俄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