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文评史评
   西汉前期的策问与对策初探 胡凡      ★★★ 【字体: 】  
西汉前期的策问与对策初探 胡凡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1 20:43:58   点击数:[]    

之行,王道大坏矣。夫五百年之间,守文之君,当涂之士,欲则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众,然犹不能反,日以仆灭,至后王而后止,岂其所持操或悖缪而失其统与?固天降命不可复反,必推之于大衰而后息与?呜乎!凡所为屑屑,夙兴夜寐,务法上古者,又将无补与?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其号,未烛厥理。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脩何饬而膏露降,百谷登,德润四海,泽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灵,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子大夫明先圣之业,习俗化之变,终始之序,讲闻高谊之日久矣,其明以谕朕。科别其条,勿猥勿并,取之于术,慎其所出。乃其不正不直,不忠不极,枉于执事,书之不泄,兴于朕躬,毋悼后害。子大夫其尽心,靡有所隐,朕将亲览焉。”比较一下《武帝本纪》所载的策问文与《董仲舒传》所载的策问文,我们可以看出明显的不同。分析《董仲舒传》所载的策问文,武帝首先谈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是“任大而守重”,他夙夜不宁、殚精竭虑犹恐有缺,所以要广延豪俊贤良之士,“垂听而问”,“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其次,他对历史进行了回顾,推崇五帝三王之道,对大道微缺、王道大坏、很多人想要恢复先王之法而不能,发出疑问,“岂其所持操或悖缪而失其统与?固天降命不可复反,必推之于大衰而后息与?”还是他们所为屑屑无补于世呢?他明确地提出:“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他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再次,他说明了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怎么做才能实现“膏露降,百谷登,德润四海,泽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灵,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呢?最后,他希望这些通晓先圣之业的豪俊贤良“明以谕朕”,条分缕析,“取之于术,慎其所出”,即使与当今的执政者有关的事情,也可以直言无讳,不必担心后患,因为对策文“兴于朕躬”,是由皇帝自己开启审阅的,所以他要求“子大夫其尽心,靡有所隐”。

    对于汉武帝的策问,董仲舒作出了对策,他的对策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层面:第一,他提出了著名的“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总结了春秋时期的历史,对天人关系进行了解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认为天心都是爱护人君的,除了那些太无道的君主,“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这里的“强勉”就是努力实践的意思,“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这里的“学问”和“道”是他特别提出的两点。

    第二,他对汉武帝提出的疑问进行了回答,重点解释了“五帝三王之道”。“道”是什么?是实现“治世”的路径,而仁义礼乐就是践行“道”的工具。古代的圣王故去了,其子孙之所以能够“长久安宁数百岁”,是礼乐教化深入民心之故。后世的君主之所以“政乱国危者甚众”,乃是由于所任非其人、所由非其道,他指出“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而宣王能“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周道粲然复兴”,这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所以治乱废兴不在天命,而在于当世君主自己,乃“其所操持悖谬失其统也”。

    他对“天命”的解释是“皆积善累德之效也”,而灾祸的产生则是由于继世之君“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致使“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而妖孽生矣”,这就是说现实社会中的灾祸都是由于君主失德、失政所造成的,皆是人祸。他对“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进行了解说,“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这些本就不能纯粹、一致,在于统治者的陶冶而成,孔子所说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是“任德不任刑”的,“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统治者应该“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第三,他提出了对现实政治有极大价值的“正本”、“教化”和“更化”的建策。关于正本,他提出“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实现王道之终。关于教化,他提出万民之从利犹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就不能止,君主要治理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具体做法就是“立大(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浸润砥砺,“节民以礼”,就能做到“教化行而习俗美”。关于更化,他指出自西周末年到秦朝灭亡的天下大乱,“其遗毒余烈,至今未灭,使习俗薄恶,人民嚚顽,抵冒殊捍,孰烂如此之甚者也”,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所谓“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当此风习败坏之际,“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因此必须实行更化。针对汉武帝所问的“何脩何饬”,他提出“仁、谊(义)、礼、知、信五常之道”乃是王者所当脩饬”。

    董仲舒的对策奏上以后,汉武帝看后非常感兴趣,于是又进行了第二次策问:“制曰:盖闻虞舜之时,游于岩郎之上,垂拱无为,而天下太平。

    周文王至于日昃不暇食,而宇内亦治。夫帝王之道,岂不同条共贯与?何逸劳之殊也?盖俭者不造玄黄旌旗之饰。及至周室,设两观,乘大路,朱干玉戚,八佾陈于庭,而颂声兴。夫帝王之道岂异指哉?或曰良玉不瑑,又曰非文无以辅德,二端异焉。殷人执五刑以督奸,伤肌肤以惩恶。成康不式,四十余年天下不犯,囹圄空虚。秦国用之,死者甚众,刑者相望,秏矣哀哉!呜乎!朕夙寤晨兴,惟前帝王之宪,永思所以奉至尊,章洪业,皆在力本任贤。今朕亲耕藉田以为农先,劝孝弟,崇有德,使者冠盖相望,问勤劳,恤孤独,尽思极神,功烈休德未始云获也。今阴阳错缪,氛气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济,廉耻贸乱,贤不肖浑(淆)[殽],未得其真,故详延特起之士,(意)庶几乎!今子大夫待诏百有余人,或道世务而未济,稽诸上古之不同,考之于今而难行,毋乃牵于文系而不得骋(欤)[与]?将所繇异术,所闻殊方与?各悉对,著于篇,毋讳有司。明其指略,切磋究之,以称朕意。”汉武帝的这段策问也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仍是对五帝三王以至秦的历史进行比较,提出的问题是:虞舜以无为而致天下太平,周文王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也实现了天下之治,但两个人的治理方法为什么不同呢?为什么劳逸的差别这么大呢?特别是西周王室,“设两观,乘大路,朱干玉戚,八佾陈于庭”,这不是节俭,但却得到后世的称颂,这“帝王之道岂异指哉?”;第二个层面是汉武帝谈自己治理天下的一些做法,他努力效法前王,力本任贤,耕藉田、劝孝弟、崇有德、问勤劳、恤孤独,但却达不到古先哲王的理想状态,他要求这些待诏的贤良就上述问题作出对策。

    董仲舒针对汉武帝的第二次策问又进行了回答,就第一个层面关于虞舜和周文王劳逸不同的问题,他阐述说:虞舜时代之垂拱无为而天下治,那是由于“众圣辅德,贤能佐职,教化大行,天下和洽,万民皆安仁乐谊,各得其宜”的缘故,而周文王的“日昃不暇食”,乃是由于商纣王“逆天暴物,杀戮贤知,残贼百姓”,造成天下大乱,周文王为此深感痛苦,志欲安定天下,所以才忙得“日昃而不暇食也”,这是他们所处时代不同之故;关于西周王室的宫室制度,那是为了“明尊卑、异贵贱而劝有德”,“改正朔,易服色,所以应天也。”关于商周和秦的刑罚问题,武王灭商之后,改变了商朝的做法,大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浅谈城邦的正义与灵魂的正义

  • 下一篇文章: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下大学审美文化理念与价值的传承与构建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西汉前期的策问与对策初探 胡凡”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西汉前期的策问与对策初探 胡凡”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话语标记的意义及其功能
  • ››颜师古《汉书注》训诂术语“某,亦...
  • ››方位成分语义指向分析
  • ››假设句的语义特征
  • ››“虹”与《彩虹几度》
  • ››梁宗岱与瓦莱里的纯诗理论比较
  • ››论王蒙的《红楼梦》研究对文学批评...
  • ››张恨水笔下的重庆形象
  • ››陈铨研究综述
  • ››奇幻文学的叙事时空
  • ››西汉前期的策问与对策初探 胡凡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