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东国家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自1932年人们在巴林岛钻井取水时发现第一口油井起,中东国家因环境资源问题已引发多起矛盾甚至战争。阿拉伯各国素以“兄弟”相称,但生命攸关的水资源之争却使他们反目为仇;一些阿拉伯理论家甚至认为,4次中东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都是争夺水资源[8] .在非洲,珍贵的尼罗河水的分配已经涉及9个国家的利益。1989年,以色列计划在埃塞俄比亚境内的尼罗河上修建水坝,埃及人民议会为保卫其主要水源不惜以发动战争相威胁,迫使以色列从埃塞俄比亚撤回了水文专家。埃及总统安瓦尔?萨达特在与以色列签订和平协议时曾宣称,埃及将绝不会再次首先发动战争,除非为了保护水源。海湾战争时期,伊拉克在苏丹南部部署导弹,目标直指阿斯旺水坝,埃及随即宣称,谁敢动阿斯旺水坝,埃及就派飞机摧毁其基地,双方关系顿时紧张起来。从1983年以来,土耳其向世界银行和国际商业财团借款50多亿美元,开始实施繁大的“安拉托利亚水利综合工程”,旨在截取两河源头地带的水源,修建22座水坝和17座电站,以灌溉其东南部180万公顷的土地并提供能源。1990年初,该工程的主要项目阿塔图克水库开始截流储水,结果使下游水量因此减少90%。土耳其还准备修建一条“和平输水管”用水去换阿拉伯国家的石油,该工程完成后将使幼发拉底河进入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水流量分别再减少40%和80%。对土耳其上述拦截幼发拉底河的举动,激起了两个下游国家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多次抗议及以武力报复的威胁。1992年,土耳其和叙利亚之间的水源之争差一点酿成了该地区的一场全面战争。约旦国王候赛因也宣称,除了因为水资源问题,约旦不会再同以色列交火。迄今为此,对于如何共用跨界水源问题,中东地区几乎还未达成任何协议,爆发新的争夺水源的战争危险依然存在。有人预言,土耳其和伊拉克之间迟早会因为争夺水资源而爆发战争。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已直言不讳地对水源问题可能引发中东战争的危险提出了警告,他认为非洲和中东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对这个地区构成的威胁同任何政治战争所构成的威胁一样大[9] .据世界银行1994年预测,中东地区人均可再生水资源的供给量到2025年将比1960年下降80%,年人均仅667立方米,大大低于水源匮乏的公认标准。以色列是个水源极缺的国家,目前年用水量至少18亿立方米,年缺水近5亿立方米,而被以色列占领的黎巴嫩南部含有丰富的可再生地下水资源。以色列之所以拒不接受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不愿意从黎巴嫩南部撤军,其真正原因就是为了保护水源。中东地区各国的用水量近年来急剧上升,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加深了这一地区国家争夺水资源的矛盾,加剧了这一地区业已存在的紧张局势。据1995年2月16日中国环境报提供的资料,在中东国家和平谈判的5个工作组中,有一个工作组主要负责处理环境问题。从1992年6月以来,环境工作组已召开多次会议,专门研究、寻找、确定该地区在环境方面进行合作的领域。1994年5月在开罗签订的加沙-杰里科协议,其中包括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该协议要求双方采用和遵守国际公认的环境标准,在贯彻旨在保护地中海、臭氧层和控制危险废物转移、限制濒危动植物贸易等原则和标准时加强合作。1994年7月,以色列和约旦在双方和谈的基础上签订了一项环境保护合作协议,作为《约旦以色列和平条约》的附件。根据该协议,两国将在自然保护、大气质量、水和海岸污染预防、害虫防治、沙漠化、环境教育等方面进行合作。1994年10月,在巴林首都马纳马举行的中东和平谈判环境工作组会议上,与会代表通过了《中东地区巴林环境行为准则》,要求各国的发展方针不应对邻国的环境造成破坏。1994年11月,以色列-巴勒斯坦环境委员会开始工作,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与环境有关的问题,并负责解决影响到另一方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还涉及军事问题,战争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据1994年5月15日中国环境报的资料,化学、有毒武器的使用,不但杀伤人员,也破坏了人的生存环境。因研制、生产、试验核武器,已使前苏联“丧失”了15%的领地,成为人们无法居住的区域。由于俄境内已被核废料堆满,而又无力建设新的储存库,便于1993年10月向日本海倾倒核废料,开始直接污染世界环境。战争不仅仅导致亿万人生命的丧失和巨额财富的损耗,而且还严重地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资源和自然环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被击沉的油轮中,有近600万吨汽油流入海里,污染了大量海域;战争中各种爆炸物掀起的良田表层土壤估计有3.5亿立方米,造成许多良田污染;在前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曾毁掉森林2000万余公顷、花圃果园65万余公顷,炸死各种大型动物1亿只以上,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在海湾战争中,炸燃科威特的227口油井,不仅使其每天烧掉1.2亿美元的财富,且燃烧的浓烟严重地污染了大气;还有3.15亿加仑的原油泄入海中,对海洋造成严重污染;同时,由于输油管的破裂,在海港区域残留着7500万余桶原油,形成数百个石油湖污染着环境。因战争、军事行为造成大规模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国际环境外交问题已相继出现。例如,针对伊位克入侵科威特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环境破坏,1991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687号决议指出:“依据国际法,伊拉克对任何直接的损失和破坏负有责任,包括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损耗……因为对科威特的入侵和占领是非法的。”这是联合国作出的解决环境问题特别是战争所引起的环境破坏赔偿问题的第一个决议。接着,安理会于1991年5月通过第692号决议,成立了赔偿基金和赔偿委员会,确定了伊拉克应予赔偿的项目和赔偿基金;据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94年成立了一个环境破坏、责任和赔偿的专家工作组。
⒊ 国际环境外交有很强的科学技术性,对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依赖性很大
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外交十分重视和强调外交的政治性,很少与科学技术性挂钩,以至于外交活动方式和手段成了“政治活动、政治手段和外交手腕”代名词。环境外交作为外交的一种,当然不会脱离政治和意识形态。但是,环境外交不仅取决于国际政治的发展,而且也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国际社会开始全面深刻地认识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成为推动环境外交发展的强大动力。环境外交之所以重视、强调和依靠科学技术,是因为它与现代科学技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臭氧层外交、全球气候变暖外交、外层空间外交、跨国酸雨外交、海洋环境保护外交、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外交、生物多样性外交、南极外交等当代热门外交,无不导源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无不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据和手段。可以认为,没有现代环境科学、生态科学、地球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就没有当代环境外交活动。由于环境外交涉及、处理大量科学技术问题,所以环境外交有科学技术性外交之称。
⒋ 环境外交有很强的公益性
所谓环境外交的公益性并不是排除国家利益或集团利益,而是指在环境外交活动中大家都共同强调人类共同利益、表示对全球利益和子孙后代利益的关注。传统外交是实现由统治阶级利益或执政阶级利益决定的国家对外政策任务的活动,它强调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把维护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很少讲或不怎么重视全人类的利益。环境外交的目标也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利益,它同样重视、强调国家利益。但是环境外交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除了国家利益之外,它还非常重视兼顾别国的环境权益、全人类的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利益。环境外交的公益性是基于当代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公害性、保护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