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的、作为类的存在的本质,人格概念正是反映着这个本质的概念。人类在思维中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把自身与自然物区分开来,此一点就足以说明人类实际上是与物有区别的。人格概念的本体论地位所以比人的概念要高一个层次,就在于人类不仅仅是与物在自然中并列存在的现象,而且是一个试图超越自然的存在,是能把自身作为对象加以思考的反省的实体。自从哲学思维形成的那一天起,哲学家们就不断地提出超越自然的任务,认识人自身的本质、把握人自身的命运、实现人自身的自由、寻找人自身的价值。必须将洛克的人格同一性理论放在这样一个对人类的主体自我的寻找的历程当中来看,才能沿着洛克的思维方向找到他这个不同寻常的理论的真正意义。我们知道,洛克正是根据反对笛卡尔主义的心灵实体的需要而提出人格同一性理论的,因为在笛卡尔主义看来,人的主体地位之确立乃是由于心灵;而此心灵在笛卡尔看来就是思想的实体;它是非物质的,故而是不死的,它的存在永远是思维;人既有此不死的、永远思维的心灵,就能永远保持自身同一不变,因此人格同一性是不成问题的。但是洛克从经验主义立场出发,认为对实体的本性的认识是可怀疑的,我们既不能确实知道是否有心灵实体存在,也不能确知其是否永远思维;同样,我们也不能知道物质实体是否永远不能思维。因此在笛卡尔看来不成问题的人格同一性,在洛克看来恰好是成问题的。而人格同一性问题对我们的生活来说必须有一个答案,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刑赏是否合理,是确定法律和道德对于人的行为的刑赏的根据。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必须确定人格同一性成立的条件,而要这样做就不能依靠我们在理论上对心灵实体的一些可疑的猜测。
洛克的理论一方面反对笛卡尔主义的思维实体,另一方面又继续使用笛卡尔式的自我意识概念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自我概念,并将人格与自我等同起来,从而把人格同一性建立在意识同一性的基础上;但是洛克又把人格仅仅看作一个道德和法律的主体,只关注人格同一性问题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在宗教的末世审判中的意义,而没能看到其中的形而上学的意义,他不关心人格概念的形而上学地位,甚至可以说他正是要反对把人看作一种精神实体的形而上学。但是,我们从他对人格同一性问题的论述中,看到了意识的构成功能,他把意识从思想实体中析取出来,看成一条联系的纽带,任何实体只要在这条纽带联系的范围之中,就能构成同一的人格。在洛克的观念中,任何经验以意识为联系纽带而归属于同一个人格。这种构成功能对于人类经验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洛克把这个功能与思想实体相分离,是通向先验意识的重要一步,而这就是洛克本人未曾意识到的形而上学意义。这个意义通过莱布尼兹的中介,在康德先验哲学中得到了最高体现。
注:
[1][2][3][4][5][6][7][8][9][10][11][12][13]洛克著,关文运译:《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75~276,307,309,309,309,310,310,317,313,313, 313,315,323页。
[14]J.L.Mackie, “Problems from Locke”, Oxford, 1976, p. 189.
[15]P.F.Strawson, “Individual”, London, 1959,Chapter 3,“Person”。
[16]C.Landsman(ed.), “Philosophy: An Introduction toThe Central Issues”, New York, 1985, p.416.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