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法律论文法学理论
   法律论证理论大要      ★★★ 【字体: 】  
法律论证理论大要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3:25:32   点击数:[]    

行比较分析,之于法律的相互作用,将成为法律基础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其他参考文献

  阿列克西。罗伯特,《法律论证理论》,第3版,1996年

  Alxy,Robert,Theorie der juristischen Argumentation,3. Aufl. 1996.

  格拉博夫斯基。安德鲁塞耶,《法律论证和实用学》,克拉考,1999年

  Grabowski,Andrzej,Judicial Argumentation and Pracmatics, Krakau 1999.

  麦考密克。尼尔《法律推论和法律理论》,1978年

  Mac Cormick, Neii, Legal Reasoning and Legal Theory, 1978.

  诺伊曼。乌尔弗里德《法律论证理论》,1986年

  Neumann, Ulfrid, Juristische Argumentationslehre, 1986.

  佩茨尼克。亚历山大,《法律论证的基础》,1983年

  Peczenik, Aleksander, Grundlagen der juristischen Argumentation, 1983

  拉兹。约瑟夫《实践推理和规范》,第3版,1999年

  Raz, Joseph, Practical Reason and Norms, 3. Aufl. 1999.

  萨默斯。罗伯特,《法律形式和法律实质的司法》2000年

  Summers, Robert, The Jurisprudence of Law‘s Form and Substance, 2000.

  斯塔马蒂。康斯坦丁,《法中的论证》,巴黎,1995年

  Stamatis, Constantin, Argumenter en droit, Paris 1995.

  * 德国美茵河畔法兰克福大学法学院教授。

  本文选自考夫曼/哈斯默尔/诺伊曼主编,《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第7版,2004年,第9章。该文原本——“Struktur der juristischen Argumatation”首发于本论丛第6期 (2003) 年,在作为新的一章编入此书第7版时,诺伊曼教授又对此略作修改。经与作者商定,特将此章译为中文发表,译者另对标题作了书中章节到独立论文的处理,以补充《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第6版,1994年)之中译本(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

  * “因果白垩圈”是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一部作品。该剧有一个情节是,一位忽视抚养其亲生孩子的母亲,与一直对其精心照料的养母讼争对他的抚养权。尽管制定法规定亲生母亲有抚养权,但考虑到孩子的幸福,法官阿斯达克将抚养权判给了养母。

  [1] 对此总是具有阅读价值的是, 维特赫尔特,《法学》,1968年,第12页以下。

  [2] 只要程序法(如刑事诉讼法第267条第1款第2句)这里仅仅包含了应该的-规定,这就会被法律实践和法学在当下解释为必须的-规定。

  [3] 探讨事实确定的论证问题的文献,参见科赫/吕斯曼,《法律论证理论》,1982年,第271页及以下。

  [4] 基础性的文献见黑尔,《道德思想》,1992年(英文原著: Moral Thinking: Its Levels, Methods and Point, 1981),166页以下。

  [5] 见上文第314页。

  [6] 见上文第299页。

  [7] 关于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的区别,见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1984(英文原著: Taking Rights Seriously),第42页以下;阿列克西,“论法律原则的概念”,载其所箸,《法,理性,商谈》,1995年,第177页及以下;西克曼,《法体系的规则模式和原则模式》,1990年。

  [8] 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第3版,1996年,第273页及以下。

  [9] 见上文第312页及以下。

  [10] 进一步参见库伦,“法律方法论中的规则和案件”,载赫贝格尔/诺伊曼/吕斯曼主编,《法律思维中的一般化与个别化》,见《法哲学和社会哲学文汇-副刊》第45期(1992年),第101页及以下。

  [11]确立的判决是否具有独立法源特征的问题,是有争议的。观点纷繁多样,有认为法官法的意义为纯法律认识渊源的(拉仑茨,《法学方法论》,第6版,1991年,第432页。),有承认它有“假设的拘束力”的(克里勒,《法律获取理论》,第2版,1976年,第243页及以下。),有将其归入独立但较弱法源的(彼得林斯基,《法律者报》1985年,第153及下页。),还有认为法官法是与制定法不分轩轾的个案规范的(菲肯切尔,《法方法论》,卷4,1977年,第143及下页。)联邦宪法法院没有承认法官法具有与制定法相似的约束力(联邦宪法法院裁判84,212,227),但却承认法官有“创造性地法律发现”的权力(联邦宪法法院裁判34,269,287)。

  [12] H.霍恩,《法律论证中的理性和权威》,载《法律理论》第6期(1975年),第145页以下。

  [13] 对于联邦宪法法院刑事庭判决中裁判的公正论证的意义,大体总是要参见艾克v. 萨维尼,《刑法规范的可审查性》,1967年。

  [14] 全面的文献参见德歇特,《法律适用中的结果取向》,1995年;另参见托依布纳主编的论文集——《作为法理由的裁判结果》,1995年。

  [15] 拉德布鲁赫,《制定法的不法和超制定法的法》,1946年,《拉德布鲁赫全集》第3卷,第83页,第89页。

  [16] 联邦宪法法院裁判96,375;联邦宪法法院裁判85,248;联邦宪法法院裁判82,6,13.

  [17] 基础性文献参见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注7),第144页及以下,第448页及以下,第529页以下。进一步参见拉伦茨/卡纳里斯,《法学方法论》,第3版,1995年,第60页,注131.

  [18] 阿多迈特,《大学生法律理论》,第4版,1998年,第24及下页。

  [19] 参见,阿多迈特,《大学生法律理论》,第4版,1998年,第13页;佩茨尼克,《法律论证的基础》,1983年,第142页。

  [20] 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第3版,1996年,第362页。

  [21] 详见诺伊曼,“法律逻辑”,载本书第298页及以下。

  [22] 勒迪希,《法院认识方法的理论》,1973年,第3页。

  [23] 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第3版,1996年,第273页及以下;科赫/吕斯曼,《法律论证理论》,1982年,第48页及以下。

  [24] 见上文第299页,303页,312页。

  [25] 见上文第312页及以下。

  [26] 详见诺伊曼,《法律论证理论》,1986年,第34及下页。

  [27] 总结性文献见,卡塔琳娜。 格雷芬。v. 施利芬,“修辞学和法学的阐述”,载《法律理论》第32期(2001年);另参见诺伊曼的阐述,《法律论证理论》,1986年,第54页及以下。

  [28] 参见:S.P.马丁,“法不仅仅是纯粹的社会事实?英美法律理论的新趋势”,载《法律理论》第22期(1991年);关于“批判法律运动”,第527页及以下。

  [29] 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第3版,1996年;《基本权理论》,第3版,1996年;《法,理性,商谈》,1995年。

  [30] 进一步的说明参见诺伊曼,《法律论证理论》,1986年,第78页及以下。

  [31] 进一步证明参见诺伊曼,《法律论证理论》,1986年,第78页及以下。

  [32] 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第3版,1996年,第273页及以下。

  [33] 诺伊曼,《法律论证理论》,1986年,第78页及以下。

  [34] 基本性文献见吕特尔斯,《无限的解释——论国家社会主义时期私法秩序的变迁》,第5版,1997年。

  【德】乌尔弗里德·诺伊曼【著】,郑永流 念春【译】

上一页  [1] [2] [3] [4]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中国法理学的命运

  • 下一篇文章:法律体系的多元与整合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法律论证理论大要”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法律论证理论大要”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步如澄明之径———法律推理在司法...
  • ››交通事故肇事者逃之夭夭 法律援助受...
  • ››法治中国的可能性
  • ››论清末的司法主权问题
  • ››论人权的国际保护——以米尔恩人权...
  • ››法律与道德法律与道德
  • ››中国宗教法总述(下)
  • ››司法改革八大难题
  • ››立法听证:制度民主的价值
  • ››情事变更原则探析
  • ››法律论证中的若干问题
  • ››法律论证理论大要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