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法律论文法学理论
   在历史丛林里穿行的中国法理学      ★★★ 【字体: 】  
在历史丛林里穿行的中国法理学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3:17:30   点击数:[]    

,事实上他就不该与法学打交道。”

  在此意义上,不研究部门法学的法理学者还不算适格的法理学家。应当看到,法理学者在近年的研究工作中总是把自己限定在抽象的理论、宏大叙事的作业上,其结果,一方面,法理学理论愈来愈抽象,愈来愈脱离实在法的概念,愈来愈囿于自我玄想的陶醉感觉;其理论的语言愈来愈“漂亮”,论述的策略愈来愈玄妙,思想的引力愈来愈轻飘。但另一方面,这种理论本身亦愈来愈不切实际,愈来愈不及物,因而也愈来愈晦涩难懂,愈来愈不像是法律的理论:它们有时像脱缰的野马力图冲出实在法的藩篱,绝尘而去。所以,法理学理论如果不想飞离实在的土地,就不应回避实在法,相反应当在实在法领域找到飞升的动力和羽化的质料,它必须背负起实在法这个“沉重的肉身”一起向法律思想的高度攀进。贴近实在法、贴近法律实践问题,就是贴近人类生活本身。只有贴近生活的法理学才具有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相信中国的法理学离这个目标愈来愈临近,而不是越来越遥远。

  注释:

  1 有关法理学在新中国的发展,学者大体认为有四个时期:(1)产生和初步发展阶段(1949-1956);(2)受到干扰和在曲折中发展的时期(1957-1965);(3)遭到严重破坏时期(1966-1976);(4)恢复和发展时期(1977年以后)。这种分期不过是新中国整个历史发展分期的简单套用。见张友渔主编:《中国法学四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版,第63页及以下页;也见王勇飞、张贵成主编:《中国法理学研究综述与评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1-5页。

  2 舒国滢:《从方法论看抽象法学理论的发展》,载《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3 1903年北洋大学堂法科课程中置“法律学原理”一课,应视为中国现代抽象法学理论专业教学和研究的开端(参见《京外学务报告》,载《学部官报》,第21期)。京师大学堂于1903年设译学馆,其学生毕业试题中有法理学考题,亦反映当时法理学教学和研究已受到讲授者的重视(见李贵连等编:《百年法学:北京大学法学院院史(1904-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31页)。

  4 最早设立法科的北洋大学堂开办之初即参照英美法系的教学模式,其后由上海美以美会于1917年建立的东吴大学法学院也基本上属于英美式样的。

  5 德国学者菲肯切尔在其5卷本的《比较阐释的法律方法》第2卷中将吴经熊列为综合法学派的三个代表人物之一,其他两位分别为美国的法学家杰罗姆·霍尔(Jerome Hall)和澳大利亚的法学家朱利尤斯·斯通(Julius Stone),参见Wolfgang Fikentscher,Methoden des Rechts in vergleichender Darstellung, Band II, J.C.B. Mohr / Tuebingen,1975, S.405-406. 吴经熊为德国著名法哲学家鲁道夫·施塔姆勒(Rudolf Stammler)法学思想所作的评论附在后者所著《正确法论》英译本(Isaac Husik翻译,1925年由麦克米兰公司出版)之中,该书还有一篇评论文章则是由法国法学家、南锡大学法学教授弗朗索瓦·惹尼(Francois Geny,在上个世纪20年代,其亦属法哲学的重镇之一)所撰。关于吴经熊与Rudolf Stammler、Oliver Wendell Holmes、Francois Geny、Roscoe Pound、Benjamin Cardozo等国际知名法学家之间的交往,参见吴经熊:《超越东西方》,周伟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9章。

  6 引自王健:《超越东西方:法学家吴经熊》,载《比较法研究》1998年第2期,第220页。

  7 见《法学基础理论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年10月版,第2-3页。

  8 2000年10月,笔者十分意外地在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一间阴暗的藏书室见到一批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出版的西文法学图书。当时这批图书散落在藏书室地板上准备处理,目睹此情此景,心情特别复杂。因为许多年来几乎无人阅读过、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些资料。其版本价值和资料价值极高,极其珍贵稀缺,它们是由北京大学中转西南联合大学、再到北京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时落脚中国政法大学(原北京政法学院)图书馆的,其中包括萨维尼(Friedrich Carl von Savigny)的《当代罗马法体系》(九卷本)、耶林(Rudolf von Jhering)的《罗马法的精神》、普赫塔(Georg Friedrich Puchta)的《法学阶梯》以及温特沙伊德(Bernhard Windscheid)的《学说汇纂教程》,还有由我国民国时期的比较法大家王宠惠先生于1907年翻译出版的《德国民法典》英文译本等,这些文献目前在德国大学图书馆里亦极难寻见。我还发现,上述德文版的名著多有已故的北京大学及北京政法学院民法教授费青先生(费孝通教授的兄长)的个人印鉴,弥足珍贵。

  9 比如,吴学义教授1935年就出版过《法学纲要》一书(中华书局版),颇有影响。其本人曾在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南大法学院被撤销,吴教授被安置于华东医学院图书馆工作。其在报章强烈呼吁“迫切要求归队”,但后果不得而知。参见《南京市十位学者:对撤销南京大学法学院提出批评》,载《人民日报》1957年5月19日版。

  10 斗争法学使许多正派的法学者在“斗争”中丧失了学术的品格,“斗争者被斗争”成为历次政治运动的一大现象。斗争将政治批判的力量推向极端化,谁都想争夺斗争的话语权力,攻击他人,保存自己。结果几乎所有的批判者都变成了政治运动的玩偶。政治运动过后,当年的冤案可以平反,但当事者之灼伤心性难以平复。

  11 参见舒国滢:《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法律精神?》,载《在法律的边缘》,法制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3页及以下页。

  12 董必武:《关于整顿和改造司法部门的一些意见》,载《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法律出版社1986年2月版,第228-229页。

  13 语见董必武,上揭书,第370页。

  14 同上书,第370页。

  15 参见安·扬·维辛斯基:《国家和法的理论问题》,法律出版社1955年7月版。

  16 彼·斯·罗马什金等主编:《国家和法的理论》,中国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译,法律出版社1963年10月版,第2-5页。

  17 维辛斯基:上揭书,第598页。

  18 有关杨兆龙先生上述文章的观点以及他的年谱,详见《杨兆龙法学文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

  19 一个“高举”,三个“无限忠于”是当时的基本方针,也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政治标准。参见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

  20 自1970年以后,全国绝大多数政法院系撤销,只保留北京大学和吉林大学的法律学系还零星地招生。详见李贵连等编:《百年法学:北京大学法学院院史(1904-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252页及以下页。

  21 有关这场争论的具体情形,见崔敏、李可法:《法的阶级性与社会性的论争》,载郭道晖、李步云、郝铁川主编:《中国当代法学争鸣实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03页及以下页。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周凤举本人在后来的争论中基本上作壁上观,直到近20年后出版了一本书,名曰《论现代法的精神》(群众出版社1999年10月版),虽雄心未泯,但怎奈时事变迁、学问旨趣转变,周著洋洋60万言对法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吸纳甚微,欲再现当年论文一呼百应之轰动,恐亦困难。

  22 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前后,中国法理学界内部还有一些是非之争。《中国法学》1995年第4期“讨论与争鸣”栏发《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法学沿着正确道路向前发展》一文,1996年5月《求实》杂志发表署名“晓南”的文章《当前我国法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提出要“捍卫马克思主义”,清理所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法律行为制度源流考

  • 下一篇文章:法律行为概念浅析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在历史丛林里穿行的中国法理学”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在历史丛林里穿行的中国法理学”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步如澄明之径———法律推理在司法...
  • ››交通事故肇事者逃之夭夭 法律援助受...
  • ››法治中国的可能性
  • ››论清末的司法主权问题
  • ››论人权的国际保护——以米尔恩人权...
  • ››法律与道德法律与道德
  • ››中国宗教法总述(下)
  • ››司法改革八大难题
  • ››立法听证:制度民主的价值
  • ››情事变更原则探析
  • ››在历史丛林里穿行的中国法理学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