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等;(b)随着经济增长,把较高收入中更多的部分用于公共产品和政府服务(道路、环保和教育等)。图示如下(图1):[92] 这种选择,也包含了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原理。在一个资源稀缺的世界中,某种选择就意味着放弃另外一种选择,那么这种选择的机会成本就等于放弃的物品或劳务的价值。那么,在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时,如何寻找一个与私人物品生产之冲突的平衡点,就是我们产业技术政策的一个关键。 同时,生产可能性边界理论也为产业政策中的三种思路提供了理论支持:(1)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避免社会资源闲置;(2)发展科技,提高单位资源的效率;(3)引进经济体之外的资源,如引进外资、引进技术等。 我们还是以公共产品和私人物品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个极端的设想是,如果我们利用所有资源生产私人物品可以获得10个单位,而如果我们利用所有资源生产公共产品可以获得5个单位,那么各种生产可能性就可以列表如下(表2略): 稀缺的投入和技术限制了公共产品和私人物品的生产;从A→F,就是将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从投入生产私人物品转向公共产品的过程。 如图2所示,(a)如果存在资源闲置——即有些资源不能“派上用场”的情况下,那么生产就达不到A、B、……F曲线边界的状况,即出现X点的情况;(b)而如果公共产品或私人物品的生产技术改进,可能出现现有资源能够生产出6个单位公共产品或12个单位私人物品情况,也即出现Y的状况;(c)如果有经济体外部资源注入,则随着可利用资源增加,公共产品或私人物品的单位量也会增加,同样会出现Y的状况。这样,我们便可以解释产业技术政策中的下述现象:提倡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提倡一种创新的制度与文化;提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倡进行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等等。这些,实际上涉及三个方面的制度: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技术创新制度和技术引进制度。 归纳而言,在市场逻辑的框架下提出产业技术政策问题主要包括一种观念、两个连结点和三项制度。一种观念就是,公权力的干预应该是间接的方式,即主要是在市场逻辑下提供公共产品[93];这是一种后福利政策,为个人发展提供一个平台,为社会进步提供一种激励机制。两个连结点就是:(1)技术成为某项产品或服务是否必须成为公共产品的一个标准,也是一个连结点;(2)无论何种理论(技术论、契约论或利益衡量论),目的就是要寻求公共产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平衡,这也是资源配置的连结点。三项制度就是:(1)有效利用现有科技成果制度(如科技成果转化制度);(2)建立活跃的技术创新制度;(3)科技交流和技术引进制度。 当然,在制定具体产业技术政策的时候,各国都面临着自己的国情。我国传统计划体制的主要问题在于,“过多地参与和干预了‘私人物品’的生产与交换,并因此没有管好自己分内该管的事,即安排好‘公共物品’的供给。”[94]同时,由于东西方产业政策的主导模式不同,相应的产业技术政策也应有所区别――尽管在全球化时代出现了一些趋同现象。[95] 易继明 上一页 [3] [4] [5] [6] [7] [8]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