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國家意識歷史性的衰落恰好與文化差異的被抹平過程同步。
然而,分析的看,全球化事實上是經濟全球化,甚至連經濟全球化都還說不上。在生產要素中,除了資本的另外兩項都是不能跨國流動的,非但如此,對於移民的限制還有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而加強的趨勢。政治上則仍然受到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影響,一種「全球民主」的構想仍然被人們視為知識份子的囈語。隨著後冷戰時代的深入展開,文化之間的衝突也呈突出趨勢。與全球化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是全球化?還是美國化?「歷史的終結」帶來的後果之一便是美國模式不證自明的成為人類唯一正確的選擇,或者說是最不壞的選擇。甚至包括歐洲也動輒以美國為比較物件和趕超目標。由此導致的便是整個世界的美國化,仿佛美國成了人類歷史的終點。
套用一句時下正流行的術語來說,全球化的實現是靠「自由秩序的擴展」完成的。這個「自發秩序」的形成基於兩個前提,即佈雷頓森林體系和冷戰時期美國為歐洲資本主義國家提供了軍事保護。在這兩個主幹的支撐下,一個以美國為中心的體系形成了,美國按照自己的設想建立了資本主義體系。當對立的陣營消失時,這一中心──邊緣體系已經被固定下來了,後面加入這一體系的國家除了遵守已經形成的規定和秩序之外,別無選擇。一旦加入這一體系,邊緣位置的國家就在經濟和政治上都受到了某種無形但強有力的制約,不能隨意的按照自己的意志決定自己的選擇。因此,全球化體系中,美國處於絕對的領導位置,但它卻甚少受到監督和制約。
在中心──邊緣的國際秩序下,資源和利潤有效的向中心自發流動,由此引發了窮國越來越窮、富國越來越富的結果。邊緣位置上的窮國改變自己處境的辦法主要有兩個:一是努力向中心移動,另一個是擴大自己的週邊,以中心對待自己的方式對待比自己更加週邊的國家,從而把自身所承受的壓力轉移出去。除了這個秩序體系崩潰,沒有別的辦法。在所謂的自由市場的基礎上,資本、技術、人才都自發地流向中心位置上的美國,窮國的精英們是這一體系中最大的受益者。
全球市場形成後,一種生活模式想象的生產機制也遵守這個規則,先由美國創造,然後媒體賣力的宣傳。在普通民眾意見的表達渠道並不暢通的情況下,媒體往往被認為是能夠代表民意的。在中國,這一情況更為嚴重,媒體甚至被當成民眾喉舌,而不是受到資本控制的資訊傳播渠道。媒體先努力尋找可能吸引人們注意力的話題,然後進行炒作,給不明就裏的民眾造成一種「本該如此」的誤導,最後受到支援。因為資訊的不對稱,媒體過濾和加工過的聲音經過包裝,最後形成的意見引導人們的話語和思維方式的同時,也影響到公共政策。前述憲政話語的產生即是如此,一些本該嚴肅、認真的話題在媒體的平臺上出現時被民眾當成官方風向,而官方卻當作民意來對待。在這個過程中,媒體自身是否有利益訴求這個問題,像人們從前遺忘了國家是否有利益訴求一樣,被遺忘了。
全球化的出現使媒體擁有了一種很難受到控制的權利,但它卻在深刻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包括憲政的前途。
什麼是憲政?
在對全球化時代的憲政語境和憲政話語的生產方式做過一些簡單的梳理和分析之後,我們關於憲政的討論才能正式開始。首先必須問的問題是:什麼是憲政?
一種流行的看法認為,憲政就是民主,只有憲政了,才有民主。這是一個很大的誤會。憲政首先保證的是社會秩序,而秩序即意味著對「積極自由」的限制。「積極自由」的一個結果即人民主權意識的擴大和傳播,人民意志至上。憲法相當於一個社會契約,規定各種階級經過鬥爭後達成妥協基礎上的權利和義務,及國家的建立原則、方式和許可權範圍。法國大革命表現出來的就是積極自由主導下的人民意志至上,人民可以隨意推翻一個被認為不合格的政府,並且使用暴力,而無需任何法律程式。主權在民的觀念深入人心,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國家的主人,而公務員則是自己的僕人,理應受到自己的支配,在缺乏法律秩序的情況下,雇主方可以隨便的將僕人推上斷頭臺以顯示自己作為主人的權利。作為公共機構,當政府連自己的權利都無法保證時,自然不可能有更大的作為。因此,憲政即意味著對人民的主權限制和對政府的保護,同時,也限制政府的權利,使之不致造成對人民利益的損害。文化大革命中,「革命群眾」可以衝進政府機關,將受到憲法保護的國家主席揪出來批鬥而不用擔心法律程式。所以,憲政首先意味著尊重憲法,並尊重現存的社會──政治秩序,而不能無限制的使用自己的主權來為所欲為。即使人民對政府的能力感到懷疑和不滿,也必須通過法律程式來實現自己的權利,而不是以群眾?動或暴力革命的方式來推翻它。
英國是最典型的憲政主義國家,但英國的法律文獻與思想家的言述中,從來沒有承認過「主權在民」這一啟蒙產物。柏克﹙Edmund Burke﹚,這位今天被奉為自由主義先驅的人物,他甚至連主權這個概念都不承認。他認為國王的權力與人民無關,而是天然合法的,無需任何證明。法國大革命中的國家主人人民,在他看來只不過是一群暴徒。直到今天,皇室作為國家主權的象徵仍然存在,且英國民眾對王室保持著最大的敬意。在英國思想傳統裏,從洛克﹙John Locke﹚開始,就始終都只關心自由,而不關心民主。自由只可能是有限制的,只有有了秩序才能有自由,民主是對秩序的最大威脅,因此,英國始終是一個自由壓倒民主的國家。正因為如此,才有英國自由主義的名言:專制統治下的人民是最自由的。因為專制以最強有力的手段保證了秩序,有了秩序,就會有自由。在哈耶克的自由主義思想譜系裏,幾乎沒有一位關注民主的思想家,那些長期被認為是自由主義階段性標誌人物的人物,全部因為關注民主而被革出自由主義教門。所以,憲政只與自由有關,而與民主並不必然聯繫,也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自由主義才成為自由主義而不是民主主義,憲政也才成為自由主義憲政。
憲政本質上只是一種國家的社會──政治秩序,及國家智慧的許可權分工。所謂秩序,即意味著每個人都必須在合法的範圍內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因為分工不同,不同工作的收益與享有的權力也大不相同。因此,有秩序的社會必然是一個有著等級差序的社會,每個人只享有與自己的社會等級地位相應的權利,而且必須尊重這個現實,不能以法律以外的方式來改變這種狀態。對於一個有較穩定的歷史文化傳統的民主來說,這種等級秩序往往尤其嚴重,是否尊重居於較高地位的社會等級決定著憲政秩序是否能夠形成。英國在這一點上表現得最為明顯,而美國則因沒有先天的政治特權等級秩序,因此更為平等。但這不意味著美國就不尊重傳統,因為美國的傳統就是平等,所有人在社會中都享有大致相等的權利和機會。因此,憲政並不關心平等,即使規定了帶有明顯歧視性的條款,也必須尊重,不能因此而否認憲法對自己的效力。
從最簡單的字面意思看,憲政即意味著「憲法政治」奇怪的是,最典型的憲政國家英國和美國都缺乏像中國憲法那樣明確而詳盡的憲法文本,有的只是零碎的案例和一個簡單的文本,以及煩瑣的司法解釋。正因如此,美國的憲政特點便是「它沒憲法」。但這不意味著美國就真的沒有憲法,而是憲法存在於每個生活於其中的人的頭腦裏,因為它是一些抽象的,公認的原則。它的真正的憲法即過去的傳統,即人們在長期的生活經驗中積累起來的共同遵守的習慣。比如兩黨制,美國沒有任何一個文件規定美國只允許民主黨與共和黨參加競選,也沒有禁止結社,但人們依然墨守這一成規。因此,尊重已經存在的習慣傳統是憲政秩序的最大特點。而人們尊重的前提是,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