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行政相对人是行政法学中一个基本概念,本文对行政相对人的定义、分类、特点 进行论述,以明确行政相对人的涵义,从而明确其法律地位和相关权益。 关键词:资格、法律事件或行为、抽象行政行为相对人、具体行政行为相对人、受益行 政相对人、受限性行政相对人、普通行政相对人、特定行政相对人、公益诉讼、行政责 任能力、阶段性。 行政相对人外在表现可以说纷繁复杂,目前中国的行政立法体系依从于行政管理体制, 行政相对人也依从于行政部门来认定,每个部门对相对人都有各自的界定方法,该方法 可谓五花八门,而理论界对行政相对人的研究很少,对此缺乏理论的指导。例如:行政 相对人的责任能力、法律地位等最基本的法理问题,在实践中执法人员很难正确做出分 析,直接影响了行政相对人的相关权益。为此,笔者试图从理论上对行政相对人的涵义 进行界定,以资实用。 一、行政相对人的概念 目前,理论界对行政相对人的概念有不同的定义,主要有以下观点: 第一、大多数学者认为行政相对人是行政主体相对方(1),即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 体的对立方; 该观点存在如下问题:1、不能排除可能存在的第三方,行政法律关系并非是一种绝对 单一的双方关系,有可能存在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该第三方行政复议行 政、诉讼中列为第三人,但在行政执法程序中是什么地位呢?如由于房产局未认真审核 ,导致甲用欺诈手段获得登记,真实房主乙在这个过程中是何地位?2、行政处罚程序 中,假如行政主体列错了行政相对人,对他作出了行政行为,他应是相对人,但本应是 行政相对人而没有列入的人应是什么身份?他就不是相对人了吗?相对方具体究竟是谁 ? 此外在实践中,由于该观点只在形式上对行政相对人作了描述,并没有从本质上对行政 相对人作出界定,因此对行政执法人员确定实际的行政相对人,并无指导作用。 第二,行政相对人是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或组织(2)。 按照该种观点,行政相对人只存在于行政行为做出之后,而在行政行为作出之前,由于 没有行政行为的影响,因此行政相对人并不存在。也有人将该观点表述为“行政主体行 政行为所作用的对方当事人”。那么是否没有行政行为的作用,即不存在相对人了?事 实上在行政行为作出之前,行政相对人已经存在了。例如,违法行为一经作出,行政相 对人已经产生,不管行政行为作用与否。在实践中,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行为以前,如 在行政处罚的调查阶段,第一步就是确定违法行为人,即该处罚的行政相对人。此外, 以什么标准、方式来找到行政行为的作用对象,是执法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该定义恰 恰没能作出回答。 第三,权利义务说 方世荣博士认为,行政相对人是“指参与行政法律关系,对行政主体享有权利或承担义 务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3) 该观点从理论上进行了科学的归纳,但该概念 过于抽象,对实践中行政工作人员确认行政相对人并无帮助。此外,“参与行政法律关 系”意味着该行政法律关系已经产生,行政相对人是否只存在于已发生的行政法律关系 中值得探讨,产生行政法律关系基于受行政法律规范调整的法律事实,法律事实发生了 ,虽然相应的行政机关并未作出任何行政行为,行政法律关系并未产生,但行政相对人 却已存在。如违法行为作出后,违法行为人即是行政相对人,不受行政行为是否作出影 响。可知,该观点并未跳出上述第二种观点的缺陷。 由于上述对行政相对人的定义过于形式和抽象,对行政相对人概念的外延究竟有多广无 法做出解释(都是囿于《行政诉讼法》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关规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及 对行政法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法治观念认识的加深,有必要对行政相对人概念重新认 识。 行政相对人是行政法中一个抽象的主体概念,任何一个主体成为法律规范调整的对象, 其前提要件是具备某种法定的资格,即具备相关的法律责任能力。这也是实践中认定某 一事实主体是否成为法律调整对象的基础。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所谓的行政相对人 是指基于一定的法律事件或行为与行政主体形成利害关系,依照行政法律规范取得参与 行政法律关系资格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我们必须从三个层面上来了解行政相对人: (1)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法律关系必须是基于一定的法律事件或行为。 许多人认为,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法律关系是受行政行为的作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从行政活动的实践出发,我们必须认识到行政行为是对已存在的法律事件或行政相对人 所为行为的后果进行的处理。如行政救助是对自然灾害受害人或年老、疾病的人进行的 救助;行政许可是对相对人已具备某种资格或能力的确认;行政处罚是对相对人已作的 违法行为进行的制裁;抽象行政行为是对实践中已存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各类 行为和关系进行的规范。因此,在行政行为作出之前,相对人就已经存在,并非是行政 行为作出之后才产生行政相对人,这正是我国目前行政法研究领域中的误区,必须予以 纠正。 可知产生行政法律关系的直接原因并非是由于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而是存在受行政法 律规范调整的,与行政相对人相关的法律事件或行为,基于该法律事件或行为,行政主 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形成了利害关系。行政相对人正是基于一定的法律事件或行为才依 法受到行政主体的规范和约束,从而形成行政法律关系。这里的法律事件可以是自然的 ,也可以是人为的。行为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也可以是非法的行为;可以是行政主体作 出的行为,也可是行政相对人自己的行为。 (2)行政相对人是具备法定资格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是社会活动中的主体,他们是民事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共同的载 体。作为民事主体不需要法律作出特别的规定,既有权为一定的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 自由。而成为行政相对人必须由行政法律规范作出特别的规定,依照行政法律规范规定 享有的权利,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才可行使;依照行政法律规范规定必须承担的义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才有义务履行。整个过程带有强制性的约束,没有任何的随意 性。因此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活动是法定的,行政相对人的存在是基于行政法律规范规 定的某种资格。它不同于一般的民事主体,民事主体往往是从私权利角度来界定的,而 行政相对人是从公权利角度来界定的。 (3)行政相对人是对取得参与行政法律关系资格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进行地确认 ; 参与行政法律关系可以是主动地,也可以是被动的。作为行政主体的相对方参与行政法 律关系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由于具体行政法律关系依其所属的行政部门的不同而不同 ,因此参与行政法律关系的资格也不一样,必须按照相应的部门行政法进行确认。只有 符合相关行政法律规范资格规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才能成为行政相对人,在此基 础上行政主体才能针对性地作出相应的行政行为。行政相对人正是对公民、法人和其他 组织具备该种资格的确认。 二、行政行政相对人的分类: 1、从行政行为针对的对象角度,可分为抽象行政行为相对人和具体行政行为相对人 抽象行政行为相对人在我国目前理论界鲜见论述,但在抽象行政行为作出过程中的确存 在行政相对人。如《立法法》第五十八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