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法律论文刑法

上一页  [1] [2] [3] [4] [5] [6] 


Tags:


   犯罪心理      ★★★ 【字体: 】  
犯罪心理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8:39:53   点击数:[]    

罪行为但没有犯罪心理。但是醒后看到火后那么就有了犯罪心理。通过说他未灭火是犯罪行为,上议院就能够巧妙地解决了犯罪行为与犯罪心理明显分离的问题。在Fred情况中可以说他意识到伞不是他的时,他就有义务还伞。他没有这样做就是不作为而因为他有义务作为,所以不作为就构成犯罪行为。
  2、有时即使有犯罪心理而没有犯罪行为但后来有犯罪行为也可能判被告人有罪。一个例子是Church案,在该案中被告人怀有谋杀的犯罪心理攻击一个妇女。他认为他已杀了她但事实上他仅打伤了她。他把“尸体”扔到了河里并且被害人被淹死。再次,法律用两个方法处理这一问题。第一个方法是发展一种特殊理论。上诉法院在Church案中认为如果“陪审团认为上诉人的行为从其第一次攻击时至将被害人扔到河里是引起死亡或严重身体伤害的一系列行为”那么上诉人就有罪。运用这一标准的难点在于正确地决定什么构成“一系列行为”。清楚的是如果有计划但被告人对其在计划内何时杀死了被告人有错误认识,那么他们仍有罪(ThaboMeli案)。但是,该理论同样适用于没有预谋计划的情况,如Church案本身所显示的。
  在LeBrun案中被告人和他的妻子在街上争吵。他想让她和他一起回家而她不想回去。他打了她而她昏倒。然后为了能把她搬进房子里他试图抱起她。后来被告人掉下了他妻子,她的头部撞到了人行道上。这样撞死了她。虽然他掉下他的妻子是意外,但是他在打她时有犯罪心理。上诉法院认为,虽然它们不构成预谋计划,但这些行为形成了“独立的事务”,因此他犯了过失杀人罪。他们的推理似乎是为了把他妻子搬进房间而抱起她的行为可能掩盖了他的罪行。一般认为如果抱起她去医院那么结果就会不同,因为这样他被视为试图消除先前的危害而不是加重它。如果情况真实这样,那么犯罪行为与有犯罪心理的行为可以没有联系并且他就没有过失杀人的罪责。
  上诉法院在LeBrun案中运用的另一观点在于试图对这种情况运用因果关系规则。可以说被告人先前打他妻子的行为使他去抱她,从而引起她的死亡。那么抱起她的行为不被视为打破因果关系链(见第5章)。
  
  4-8“一致性原则”
  可能认为犯罪行为与犯罪心理之间应该有一致性,即犯罪心理应该是有关犯罪行为的心理状态。例如,谋杀罪的犯罪心理是意图杀害;就严重伤害身体罪而言被告人想要或预见严重的身体伤害。但是,这一原则不是法律的组成部分并且犯罪心理可以包括比构成犯罪行为的危害低一级的危害。例如,谋杀罪的犯罪心理包括意图严重伤害身体。同样地,有些犯罪要求“进一步的意图”,即实施行为的目的是在将来用其他行为引起危害。例如,如我们所知的,夜盗罪包括侵害人意图实施其他犯罪的进入。
  因此犯罪心理不必然与犯罪行为一致,虽然通常是一致的。在一些犯罪中可能意图或预见比包括在犯罪行为内的危害轻的危害就足够了;而另外一些则要求意图或预见比犯罪行为更大的危害。
  有些评论者认为“一致性原则”(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一致)应是法律向往的理想。其他人不同意,认为如果被告人实施其预见会引起危害的行为,那么他应为他的行为引起的任何危害负责;结果不是“坏运”因为他“制造了自己的坏运”。他应为他的行为结果负责。由于他以其知道可能危害他人的方式行为所以就丧失了对他“坏运”的任何同情。Horder提出了“均衡性”原则。这就是被告人可以为超过其意图或预见的危害负责,只要与他预见的危害相称。
                          


转自: 声 明: 本论文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来信指正。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刑罚的目的

  • 下一篇文章:中国设立沉默权研究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犯罪心理”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犯罪心理”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论洗钱罪构成要件的若干问题
  • ››论犯罪过程中的信息转移原理
  • ››网络犯罪停止形态
  • ››关于职务犯罪预防和惩治的对策研究...
  • ››对中国死刑制度的思考
  • ››紧急避险限度条件的追问——兼论为...
  • ››毒品犯罪特别累犯否定论
  • ››无罪推定原则的法律思考
  • ››法律与全球化语境下的我国刑事法修...
  • ››论计算机犯罪对我国刑事法之冲击
  • ››犯罪心理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