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西方人权说的奠基者佩恩(Thomas Paine)一方面坚持人有吃饭的权利,但同时又赞同马尔塞斯,这里存在着理论上的自我矛盾 .而陈独秀更是强烈地意识到自由主义无法解决生存权问题,而赞扬马克思主义,主张劳动者不仅有吃饭的权利,而且有支配劳动成果的全权 .
表面上看,五四期间中国知识分子囿于道德价值的模式,从自由主义转向马列主义,这是中国文化接受西方文化所碰到的特殊问题。但是这一文化融合的历史经验却表明,当代西方哲学家力图加固权利背后的道德基础时,如果无视中国的历史经验,那幺历史也许会重演。相比于五四时代,今天西方自由主义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关于人的生存权和吃饭权的关系,至今仍是理论家棘手的难点。无论是罗尔斯的《正义论》,还是海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Friedrich A.Von Hayek,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在诉诸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一古典自由主义基石时,都暗含着对市场机制的承诺。但是一旦市场机制出了问题,市场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找不到工作,或相当多的人贫困到没有饭吃的时候,个人独立自主的基础消失了。这时用个人的自主性来推出现代社会组织原理的整个理论大厦也为之动摇。 *本研究是我们受香港研究资助局(RGC)资助的A Quantitative Study of the Formation of Certain Modern Chinese Political Concepts 课题计划的一部份,在此予以说明并致谢意。
注释:
赫胥黎着,严复译:《天演论》,卷下(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页48.
张佛泉:《自由与人权》(香港:亚洲出版社,1955),页70-71.
严复:《严复集》,页519.
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台北:允晨文化,1998),页169.
石元康:〈二种道德观-试论儒家伦理的型态〉,《儒家伦理研讨会论文集》(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1987.)
张佛泉:《自由与人权》,页166.
《牛津法律大词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页774.
叶保强:《人权的理念与实践》(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1),页23-24?
陈弘毅:〈权利的兴起:对几种文明的比较研究〉,《法治、启蒙与现代法的精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页118-19.
Isaiah Berlin着,陈晓林译: 《自由四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页238-39.
Crane Brinton, Ideas and Men: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Thought, pp.293,307,398,309-409,431-34 (New York: Prentice-Hall, 1950)。
麦金太尔着,龚群、戴扬毅等译:《德性之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页48-79.
W.H. Greenleaf, The British Political Tradition,pp.15-28 (London:Routledge, 1988)。
郭少棠:《西方的巨变:1800-1980》(香港: 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3),页249-51.
Franklin .L. Baumer:《西方近代思想史》,页79-80.
休谟:《人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页509.
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页72.
休谟:《人类悟性论》。
卢梭着,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页24-25.
伊士顿(Stewart C.Easton)着,李迈先译:《西洋近代史》(一)(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9),页344.
张灏:〈中国近代转型时期的民主观念〉,《二十一世纪》总18期(香港:1993)。
此例句是根据《汉达古籍数据库》检索而列出(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1994)据王利器注《盐铁论》:「「权利」,本书习用常语,就是权势、利益的意思。」王利器还征引了《史记》中数次使用「权利」的例句,也都是权势与利益之义。见《盐铁论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页69.
刘广京:〈晚清人权论初探-兼论基督教思想之影响〉,《新史学》,第5卷第3期(台北:1994)。
丁韪良(W.A.P.Martin)主译:《万国公法》(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京都崇实馆存版,1864)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存本。
金观涛:〈中国近现代经济伦理的变迁〉,《亚洲研究》(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1992)。
康有为:〈刊布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题词〉,载《康有为政论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页807.
刘广京:〈晚清人权论初探-兼论基督教思想之影响〉,《新史学》,第5卷第3期(台北:1994)。
康有为:〈实理公法全书〉,《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康有为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页6.
张之洞:〈劝学篇〉,《张之洞全集》,第十二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页9721.
张之洞:〈劝学篇〉,《张之洞全集》,页9721.
《新政真诠-何启、胡礼垣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页412.
《新政真诠-何启、胡礼垣集》,页406.
《新政真诠-何启、胡礼垣集》,页397.
《新政真诠-何启、胡礼垣集》,页410、414.
苏云峰:〈张之洞的中国官僚系统民主化构思-对张之洞的再认识〉,《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8期(台北:1989)。
乐正:《晚清四部经世文编变革取向的测定报告》,乐正博士1994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做访问学者,该报告于1994年底完成,提交给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梁启超:〈新民说〉《新民丛报》,第1-11期,第38-41期,第46-48期(日本横滨:1902-1903)。
金观涛、刘青峰:《新文化运动与中国近代传统》(未刊)。
钱玄同:〈保护眼珠与换回人眼〉,《新青年》,第5卷第6号(1918)。
李大钊:〈圣人与皇帝〉,《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页95.
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页75.
M.Sandel, 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 Cambridge, 1982), p.174. 或万俊人:《美国当代社会伦理学的新发展》,页148-50.
Cranston Maurice, What Are Human Rights? (London:The Bodley Head,1973)。
陶孟和:〈贫穷与人口问题〉,《新青年》,第7卷第4号。
T.S:〈人口论底学说变迁〉,《新青年》,第7卷第4号。
陈独秀:〈马尔塞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新青年》,第7卷第4号。
征引书目
一、报纸、杂志等
1.《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2.《新民丛报》。
3.《新青年》。
4. Political Studies 26.
二、文集
1.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
2.张、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
3.《儒家伦理研讨会论文集》(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1987)。
三、论文
1.刘广京:〈晚清人权论初探-兼论基督教思想之影响〉,《新史学》,第5卷,第3期(台北:1994)。
四、专书
1.Franklin L. Baumer着,李日章译:《西方近代思想史》(台北:联经,1988)。
2.Isaiah Berlin着,陈晓村译:《自由四论》(台北:联经,1986)。
3.丁韪良(W. A. P. Martin)主译:《万国公法》(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京都崇实存版,1864),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存本。
4.《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康有为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5.石元康:《当代自由主义理论》(台北:联经,1995)。
6.伊士顿(Stewart C. Easton)着,李迈先译:《西洋近代史》(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9)。
7.休谟:《人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系统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
9.马西尼(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