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市场化、推进城镇化为新的着力点 “十五”计划(二○○一-二○○五)以来,开始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完善市场化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成为新的发展取向。提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着力自主创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信息化与新工业化进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转移农村人口,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改划和提高开放水平,以改革开放为发展动力,着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深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保制度,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十五”计划(二○○一-二○○五)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要求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到二○一○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二○○○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社保制度比较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就业渠道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19) “十一五”规划(二○○五-二○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发展计划开始改为发展规划,彰显市场经济理念。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被淡化,更加注重宏观把握。共同富裕、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成为新的发展主题。要求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二○一○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二○○○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保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20)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与工业化的加快发展,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渐趋成熟。“十五”计划以来,城镇化成为完善市场化基础上的新的发展着力点。与市场化和工业化一样,城镇化也是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十五”计划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城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那就是:可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因此,“十五”计划明确指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要求。“十五”计划在强调着重发展小城镇的同时,更重视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注意发展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发挥中小城市对小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21) “十一五”规划进一步认识到城镇化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第二,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城镇化,可以加强城乡联系,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最终达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第三,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强大城市以及城市群的整体实力,可以更好地配置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进一步发挥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整体竞争力。(22)因此,“十一五”规划提出“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新要求。其基本原则是: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渐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把推进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23)其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与城镇化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完善行政区划设置和管理模式。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管理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城镇化的具体办法是:第一,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区内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第二,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第三,有条件的区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聚集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第四,人口分散、资源条件较差的区域,重点发展现有城市、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24)
[align='center'] [/align] 以往发展小城镇,往往从农村地区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忽视了大中小城市之间的依存关系。“十五”、“十一五”这两个五年规划均强调城市结构的内在联系与协调发展。这是吸取我国城镇化的经验教训的结果。从发展经验看,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正是借助于大中城市分布密度高、辐射能力强以及辐射范围广的条件,带动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城镇化进程。而内地试图独立发展小城镇,试图仅仅依靠政府规划与建设来拉动城镇化,事实上是不可取的,也是不成功的。小城镇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大中城市的发展。小城镇经济发展不是孤立的,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只有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才能逐步形成比较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才能构成国家经济社会体系的合理空间支撑系统。因此,这两个五年规划要求重视大中城市与小城镇的关系,走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道路。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依靠与周边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的关系,借助于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发展态势与未来取向 从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历史发展看,发展(现代化)模式规划方面,“一五”到“五五”计划主要为苏联式发展;“六五”到“九五”计划则强调中国式发展;“十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则提升为科学发展。发展(现代化)战略规划方面,“一五”到“五五”计划重点是实施工业化战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是四个现代化);“六五”到“九五”计划重点则是实施市场化战略,建设小康社会;“十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则转向完善市场化,积极推进新工业化、城镇化与国际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方法与指标设置方面,“一五”到“五五”计划主要为学习苏联计划方法,重工业优先,以重工业推测其他部门指标,“先定下来多少钢,然后根据这来计算需要多少煤,多少电,多少运输等等,根据这些再计算增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