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为10%以上。到一九八五年工业生产指标:钢6000万吨,煤9亿吨,化学纤维150万吨。⑨规划了120个大项日,其中包括:十大钢铁基地、九大有色金属基地、八大煤炭基地、十大油气田、三十个大电站、六条铁路干线、五个重要港口等。到一九八○年实现农业机械化。⑩ 这一时期的五年计划,除了“一五”计划之外,其他计划并未正式公开。计划形式以行政性的指令性计划为主,计划形式较为单一。微观计划与宏观计划脱节。微观计划统得太死,宏观计划指标多变。计划投资过于偏重基本建设而忽视技术改造。由于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缺乏连续性、设计机构与设计人员频繁更换、信息限制、缺乏参与机制、政治斗争与意识形态、指标多变、评估标准不明等多种因素,计划的科学性大受限制,管理与实效有限。(11)计划经济的“无政府状态”(12)在这五个五年计划中得到了充分显现。 二、“六五”计划到“九五”计划:以市场化为取向,重视社会发展 “六五”计划到“九五”计划(一九八一-二○○○),工业化仍然是我们的重要发展目标,但是,市场化成为新的发展取向,工业化必须立足于市场化的基础之上,市场化比工业化更紧要。苏联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均不再是我们模仿的对象,我们决定在吸取先行现代化国家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着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我们吸取前三十年发展教训得出的现代化新思维。这四个五年计划,社会发展计划开始列入发展计划之中。计划与市场逐渐结合,计划的指令性、直接性、微观性、数量型、变化莫测性开始向指导性、宏观性、间接性、战略性、预测性、制度性、政策性、可持续性转变。编制计划,在着重考虑本国国情国力的同时,也开始考虑国际市场情况。这四个五年计划,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现代化为远景发展目标,以小康为近期发展目标,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以改革开放为发展动力与基本国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开始积极参与全球化。经济体制改革为改革重点,国有企业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重点。经济发展注重效益与质量,保持适当的稳定的增长速度,发展目标定得稳妥可靠。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首位,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要求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现代化,注重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轻工业与第三产业,调整重工业的服务方向,积极发展消费品工业与民用建筑业。在市场化条件下,注重发展横向经济联系,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网络。开始认识到城市化的必然性与重要性,城镇化重新起步,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城镇。从着重发展内地转到重视沿海发展,要求加速东部发展,在中部重点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积极开发西部。科技与教育开始受到重视。认识到教育为经济发展之本、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教育与科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共同富裕被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受到高度关注,发展计划首先考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建设提上日程,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建立完善的社保体系。鼓励先富,要求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民主法制建设开始纳入社会发展计划。 “六五”计划(一九八一-一九八五),一九七五年开始编制,初称“十年规划”(一九七六-一九八五)。“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九七八年重新编制,但计划指标过高。一九八○年重新编制,一九八二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正式通过。“六五计划”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以调整为中心,争取国民经济根本好转。产业结构要基本解决,产品结构要有相当大的变化,能源、交通要有适当的建设规模。还规定,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为全面改革做准备。全面改革,一是价格体系的改革,二是彻底的官商分家,政企分家。要充分利用开放以后的条件,要到国际市场上去转圈子。(13)工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年均增长4%。一九八五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05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6070亿元。其中,轻工业产值年均增长7%,达到3280亿元;重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达到2790亿元。国民收入达到4410亿元。(14)从一九八二年年度计划开始把社会发展计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并列,社会发展计划正式列入发展议程。 “七五”计划(一九八六-一九九○)开始,计划的编制开始正常化,结束了此前每一个计划反复编制的波折。“七五”计划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要求完成从有计划的产品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轨过程,争取五年或更长时间内基本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大力促进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一九九○年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或者更多一些。到一九九○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6万亿元,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万亿元。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8%,年均增长6.7%,其中农业增长21.6%,达到3530亿元,工业增长44%,年均增长7.5%,达到13240亿元;城市居民的人均实际消费水平年均增长4%-5%,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继续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环境与生活条件,人民消费将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15) “八五”计划(一九九一-一九九五)与一九九一-二○○○年十年规划结合在一起规划,基本要求和主要奋斗目标是,在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左右,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两番,达到31100亿元。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1%,其中工业6.8%、农业3.5%。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初步建立适应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体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的水平,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进一步健全。到一九九五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3250亿元,年均增长6%。其中,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为3.5%、6.5%、9%,比一九九○年分别增长18.9%、37.1%、53.9%。农业总产值与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8780亿元、32700亿元。(16)“八五”计划已经认识到,市场调节可以发挥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和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并认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改善和市场的不断发育,进一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适当扩大指导 [align='center'] [/align] 性计划的范围,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17) “九五”计划(一九九六-二○○○)要求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二○○○年在人口比一九八○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二○一○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九五”计划认为,实现“九五”和二○一○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计划要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18) 这一时期的五年计划,在市场化环境下,计划功能发生重大变化,由基本制度架构向宏观经济管理手段转变。计划形式由单一的指令性计划向以指导性计划为主的多种计划方式转变。计划设计偏重发展战略与基本政策。计划的研制越来越趋向严格的程序化与科学化,社会参与度也不断加强。计划指标务实可行,指标体系得到简化并规范化。 三、“十五”计划以来: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完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