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发挥更大的做好用;对于消费者来说,对央企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要求央企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稳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对于媒体和社会各类组织来说,央企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普遍关注,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热点、焦点,相比其他企业,央企受到的关注更多,更广泛;对于国际社会来说,央企代表着国家的实力和形象,更容易成为国际组织关注的焦点,他们对央企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也会不断增强。
为回应社会和利益相关方的新期望,需要央企加大社会责任力度。推动央企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工作,促进央企培育形成新的综合竞争力,在全社会树立央企率先垂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金融危机环境下,央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符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央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把社会责任理念和要求全面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文化,有利于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有利于激发创造活力、提升品牌形象,有利于提高职工素质、增强企业凝聚力,提升央企发展质量和水平。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新形势下,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国际社会对企业评价的重要内容。央企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影响,也对树立我国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四、央企需要完善社会责任战略以支撑国际化发展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从美国波及到欧洲,从虚拟经济影响到实体经济,最终席卷全球,反映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性质。金融危机从反面证明了全球化时代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对每个企业都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它代表各国政府、企业和其他所有机构在全球化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普遍认同的价值观、通行语言和行为准则。在这种趋势下,中国企业的发展,也必须融入在国际化发展的战略中高度关注社会责任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很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有所作为,在世界企业500强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中国企业的名字。中国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竞争实力的央企正在积极探索国际化经营的道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不但是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关卡,更是中国经济能否真正实现全球化必须跨越的门槛。
央企能否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将成为制约其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央企能否成功“走出去”,应对国际挑战的关键所在。企业行为受到各种外在力量以及多方博弈结果的影响,试图“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必须主动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在其海外扩张过程中,只有依据全球化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来运营,央企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必然要做出这样的思考——在国际化经营中应该如何响应“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以及如何有效地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在国际化过程中,央企需要通过建立总体社会责任价值观、选择进入市场、构造财富创造的生态系统、披露和反馈社会责任信息等方式来指导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经济全球化要求强化供应链责任管理。基于应该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公司的发展战略和业务战略这一认识,央企应该重视供应链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问题。
目前,已有15家央企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部分央企社会工作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联合国全球契约办公室高度赞赏华能集团的社会责任工作,中国移动成为大陆首家入选2008年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公司,中国远洋荣获可持续发展报告倡议组织(GRI)的最高评级A+级评价和联合国全球契约企业责任典范报告奖。2008年11月13日,美国《财富》杂志公布了2008年全球100强企业社会责任排名,国家电网、中石化、中石油三家中国企业入围,分别排名第55位、第84位、第87位;2009年,共有35家央企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部分央企还发布了国别报告,如中石油发布了哈萨克斯坦可持续发展报告,中钢集团发布了可持续发展非洲报告;2011年,已有75家中央企业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
在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基于目前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执行状况,要求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必须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及早融入到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各个环节与阶段。这种企业社会责任,并非是让企业一味地付出责任成本,而不考虑责任收益。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变约束为动力,变劣势为优势,是央企在国际化经营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五、金融危机促进央企社会责任发展做实做强
金融危机使社会对企业的责任态度产生了怀疑。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为迎合市场和公众,部分企业家赶时髦地把社会责任挂在嘴上,赶时髦式地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大肆宣传。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起始阶段,这种状态的出现在所难免。目前,国内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理解和认识还处于一个相对粗浅的层面,企业社会责任现状也处于发展阶段。比如央企理清为什么要履行社会责任,对谁履行社会责任,履行哪些社会责任,还大多停留在价值判断层面。
这些价值判断的革新,虽然促使了越来越多的央企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但比较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相对简单和粗浅,反映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不清,披露报告的质量也参差不齐。
可以说,目前央企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原因,更多来自于政府和社会外界压力下的反馈,而缺少真正从主观上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更多的像是在做秀,缺乏做实做强的行动。
触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驱动力,主要有外部动力和内生动力两个方面。外部动力,主要是政策驱动和社会推动力,内生动力更多的是指商业性行为。具体可以分为法律政策的强制力、市场竞争的压力、利润的吸引力和责任自觉的内驱力构成。
但从实际情况看,央企社会责任的驱动力更多地还是来自外部的压力。与一般企业相比,央企有着不同的所有制结构、行业和企业特征,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力、重要性也不同,央企最为重视的企业股东期望和政府、法律期望,来自企业运营中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压力并不大,遭遇客户的社会责任检查和认证的频率不高,履行社会责任出于“内生”动力因素相对不足。
企业要实现真正做实,提升责任竞争力,关键是切实认识到社会责任对于企业战略的意义,对于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促进作用。企业社会责任不应该仅仅是作秀的、形式上的活动,更多的应该是纳入到企业的战略性活动中去。企业要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之一,企业社会绩效对于社会认可的雇主声誉和吸引力的排名有着重大影响,企业社会绩效能够成为竞争优势的来源。
企业社会责任在全球的实践证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利润增长并不矛盾。央企更需要放弃陈旧观念,摒弃徒具履行社会责任表象的形式主义做法,代之以把企业责任融入各项日常决策及运作中。这正是企业责任主流化的关键所在,它不但要求企业对业务实际情况了然于胸,并且要求企业放远目光,严肃地看待业务盈利之外的企业责任。央企要主动采取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并将其纳入企业的战略目标管理。也就是说,企业战略框架中不仅有促进发展生产、提高效益的理念,还要体现尊重人权、劳工标准、保护劳动者权益、环境保护、诚信、改善就业、热心公益事业和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中,形成了产品差异化的优势,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