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本文通过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一项硕士研究生就业研究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硕士毕业生迁移就业(包括离开户籍所在地和离开求学所在地)对他们各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迁移显著提高了硕士毕业生非经济性方面的工作满意度,但并不能显著提高他们经济性方面的工作满意度;也就是说在短期目标而言,硕士毕业生做出迁移就业的决定更多是基于获取非经济性收益考虑的,这能够从侧面解释“蜗居”与“北漂”等社会现象。
关键词:迁移,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满意度,非经济性收益 一、问题的提出
人力资本理论将迁移和教育相提并论,认为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重要的人力资本,迁移会和教育一样带来广泛的各种不同的非经济性收益与溢出效益。目前关于教育的非经济性收益的研究非常多,但是相对而言对于迁移的非经济性收益研究较少。尽管经济学家对不同的迁移情况进行研究后宣称基本经济模型适用于所有的迁移,但研究者也认为影响高素质人群迁移的因素更为复杂,他们除了考虑自接的经济收益之外,还会关注迁移的非经济性收益,甚至更为看重后者。舒尔茨(Schuhz)也认为真正促使人们做出迁移决定的通常是基于经济上的净收入与非经济性满足的某种组合,且由于年轻人具有很长的收益期,迁移这种人力资本投资会获取更多的经济性与非经济性的收益。
近年来国内对于大学生迁移就业的研究越来越多,而都倾向于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迁移就业的经济原因或者收益。本研究和上述这些研究的主要不同在于,从实证角度研究硕士毕业生的迁移就业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其中工作满意度既有经济性收益的成分也有非经济性收益的成分。本文期待最终的实证结果能从微观角度进一步丰富解读为什么毕业生愿意“蜗居”、“北漂”在大型城市的原因,从而为大学生就业、城市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资源区域分布等提供政策建议。
二、研究设计
1.数据
本文所用的数据来自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现已更名为“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于2007年进行的“应届毕业硕土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调查采用典型抽样结合随机抽样的方法,先在北京、上海、武汉和兰州这四个城市抽取了14所高校及具有研究生培养的科研机构,再根据各校硕士研究牛的总体数量分配样本,然后在校内随机抽取研究生作为样本,共回收有效问卷3104份。在调查样本中,有部分毕业生并不打算马上求职,而是准备继续读博士或出国留学,还有部分毕业生在调查结束前还没有找到工作,另外有些毕业生并没有填写就业所在省份的信息。在排除上述样本后总共有763个本文所用的有效样本。
在最近的一项使用相同数据集进行的研究实证考察了“跨籍就业”、“跨学就业”以及“既跨籍又跨学就业”这三种不同形式的迁移对于硕士毕业生起薪、教育层次的匹配与教育专业的匹配的影响;研究发现,除“跨籍就业”能给毕业生在起薪上带来显著的正向收益外,其他迁移的效应都不显著,且在一定程度上迁移就业还会使得毕业生找到起薪更低、学用不匹配、过度教育的工作。也就是说,如果根据起薪以及教育匹配(包括层次匹配)来度量硕士毕业生的经济收益的话,整体而言,在短期内迁移就业似乎并不能给硕士毕业生带来经济收益的提高。因此,本研究准备用相同数据集,从工作满意度的角度来实证比较迁移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什么样的经济性与非经济性的收益。
2.研究方法
目前已有关于高校毕业生迁移就业的研究一般会将迁移就业分为以下三种情况:跨籍就业,即毕业生的就业所在省份与其籍贯所在省份不同;跨学就业,即毕业生的就业所在省份与毕业学校所在省份不同;双跨就业,即既是跨籍也是跨学就业。本研究也将这3种不同的迁移就业类型区分出来,并在后续内容中对此做进一步的讨论。
表1列出了三种不同迁移就业的简单描述统计。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硕士毕业生迁移就业对于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其信息来源于那些已经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对于工作的以下方面是否满意的回答:①工作的薪酬水平及福利;②工作的物质设施条件;③单位类型(如国企、外企、政府、科研单位等);④工作的自由度;⑤未来发展空间;⑥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⑦是否能实现个人抱负;⑧单位所在地区/城市;⑨家庭因素(如父母、配偶居住地,孩子上学等)。
每个问题分别有四个选项:很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依次将这四个选项赋值为4-1。因为因变量是从1-4的有序分类变量,因此,本研究准备用有序(ordered)probit模型来考察迁移就业与否是否会给硕士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带来显著的差异。本研究的核心自变量分别是:跨籍就业、跨学就业和双跨就业,以那些没有进行任何形式迁移就业的毕业生为基准。
除了在有序probit方程中加入上述三个核心自变量外,本研究还准备控制如下变量:毕业生的性别、年龄与硕士所读专业;毕业生高中就读学校的性质,两个虚拟变量,分别是“省重点”与“市重点”,以“非重点中学”为基准;985高校,指毕业生硕士就读学校的性质,以“非985高校”为基准。
3.研究假设
基于数据与研究设计,本研究有如下9个研究假设,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①迁移就业将有助于毕业生找到的工作在“工作的薪酬水平及福利”上具有显著更高的满意度。②迁移就业将有助于毕业生找到的工作在“工作的物质设施条件”上具有显著更高的满意度。③迁移就业将有助于毕业生找到的工作在“单位类型”上具有显著更高的满意度。④迁移就业将有助于毕业生找到的工作在“工作的自由度”上具有显著更高的满意度。⑤迁移就业将有助于毕业生找到的工作在“未来发展空间”上具有显著更高的满意度。⑥迁移就业将有助于毕业生找到的工作在“工作符合自己的兴趣”上具有显著更高的满意度。⑦迁移就业将有助于毕业生找到的工作在“实现个人抱负”上具有显著更高的满意度。⑧迁移就业将有助于毕业生找到的工作在“单位所在地区/城市”上具有显著更高的满意度。⑨迁移就业将有助于毕业生找到的工作在“家庭因素”上具有显著更高的满意度。
我们可以发现前7个假设都是和毕业生找到的现有工作直接相关,其中前4个代表了毕业生带来的短期经济收益,后3个则代表了长期经济收益,我们可以将前7个假设归类为迁移就业能够为硕士毕业生带来显著的经济性收益。第8和第9个假设强调的工作满意其实是蕴含在工作之外的收益,我们将这两个假设定义为非经济性收益的假设,也即迁移就业能够为硕士毕业生带来显著的非经济性收益。
因为因变量的赋值是从很满意一比较满意一不太满意一很不满意,依次赋值为4-1;因此,如果上述假设成立的话,那么迁移就业的三个自变量将是显著为正,表明迁移就业将给硕士毕业生在某个方面的工作满意度上带来显著的促进作用。
三、实证结果及其讨论
 表2列出了硕士毕业生迁移就业对于工作给自己带来经济性收益在满意度上的影响,也是对假设1至假设?的验证情况。从表1可以看到除了“单位类型”这一列中“跨学”的变量显著为负外,其余各列中关于迁移的三个变量都是不显著的。这说明整体而言,实证结果拒绝了假设1至假设7,也即硕士毕业生的各种形式的迁移就业不能给和工作直接相关的、经济性的工作满意度方面带来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这些经济性的收益既包括短期收益,比如更高的“工作的薪酬水平及福利”、更好的“工作的物质设施条件”等,也包括长期收益,比如更大的“未来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个人抱负”等。甚至“跨学”就业能够给自身在“单位类型(如国企、外企、政府、科研单位等)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