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社会安全等各种突发事件中,保障各种应急物资合理、高效、顺畅的运输和配送,以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在应急物流指挥系统的建设中,各级政府有必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结合政府结构和物流的运作流程,整合国家、军队、地方等众多的行业性、专业性相关机构,统一配置资源,协调各种关系,并从国家到地方有序建立起应急物流系统运作所需的机构架构、部门职责、人员构成、工作流程等,指挥系统中建立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中心主要由军队、信息中心、物资主管部门和运输保障部门组成。
(二)应急物流保障系统
1.法律保障。完善的应急物流保障法规体系,是应急物流保障力量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的基本保证。
应急物流保障法规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地方应急物流保障力量的动员法规,包括海陆空运输力量应急动员和所在地区物流资源的应急动员,明确动员的时机确定、权责划分、实施程度、补偿标准等;二是应急物流保障力量建设的相关法规和条令条例;三是应急物流保障的有关条令和规章制度[5]。
2.人才保障。应急物流保障环境的复杂性及保障技术的精尖性,就要求适时适量、方法多样地对应急物流保障人员进行物流专业培训,以提高应急物流保障人员的综合素质。一要加强针对性的应急物流保障实战演练,根据未来可能负担的任务,不定期地在突发事件可能地区进行演习,从心理、技术、指挥和保障等方面加强训练;应急物流保障人员。二要改进训练手段,开发研制应急物流保障模拟训练系统,探索应急物流保障的虚拟现实模拟训练,为提高应急物流保障人员素质创造条件。
3.应急预案保障。应急预案是实施应急物流保障的基础,是保证救灾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在应急物流预案中,需要明确组织指挥机构以及各类人员如何筹备、如何分工实施、采取哪些步骤或必要措施以及应急保障的各种程序等。涉及全局范围、危害严重、重大事件的应急预案,应该聘请有关部门的专家参加,应急预案制定后,要经过上级政府部门批准;一般性应急预案,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针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灾难性事故,综合分析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三)应急物流信息系统
信息网络系统包括信息采集、分析、决策三级信息处理,通过信息网络系统连通各级救灾物流中心和各类保障单位,准确搜集系统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并保持数据库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在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应重点抓住以下两点:1.基础信息建设。基础信息建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高效的物流信息网络,依托社会公共信息平台,建立综合指挥网、运输信息网、仓储信息网等;二是推进信息标准化建设,统一物资代码、规范文件传输格式。三是建立完善基础数据库,将道路、企业、人才等详细数据收录其中,并实时进行更新。
2.应急物流模型设计。应急物流体系结构模型的制定,不仅有利于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而且有利于物流配送算法的实现。将GIS、GPS、WEB技术与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实现有效集成,其中,Web技术,有利于实现物流信息资源共享;GIS是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地理信息、动态信息,有利于物流配送算法的实现;GPS是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利用卫星进行定位计算,计算出物流货物所在地理位置的经纬度、高度、速度、时间等信息。
(四)应急物流运输配送系统
1.运输系统。当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时,运输系统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损伤,如道路被洪水或山体滑坡阻断了交通,这将对救灾物资送达的及时性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应急物流体系中异常重要,其直接影响着应急物资的运输时间。
2.配送系统。高效的应急物流配送系统,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得以实现:政府可通过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整合现有社会资源,联合配送行业内信誉高、价格合理的物流企业进行协同式配送;可以通过大型物流企业已建立起来的供应链、连锁网络组织应急物品投放市场;在紧急情况下,可与部队联系救灾抢险事宜,借用军用运输装备、军用运输专用线路及相关设施,实现应急物资的快速配送;加强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与电子商务业的联系,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提高应急物流配送的快速反应性能。
参考文献:
[1]王丰,姜玉宏,王进.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2]王宏伟.FEMA的演变与发展:透视二战后美国应急管理的四次大变革[EB/OL].http://www.gdemo.gov.cn/yjjl/gjyjjl/200711/t20071126_35134.htm[3]李雪峰.英国应急管理的特征与启示[EB/OL].http://www.
china.com.cn/news/txt/2010-04/12/content_19798697.htm[4]国务院办公厅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赴法考察培训团.法国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培训考察报告[EB/OL].http://www.dge-mo.gov.cn/yjzx/ShowInfo.asp?ID=678[5]高志刚.从南方雪灾看我国应急交通物流建设[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