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保护,最后导致的成果是,或者成果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或者因保护不当而流失。 我们应认识到,保护知识产权能够有效地促进新药的研发。例如,日本在1976年实施药品全面专利保护以前,35年间仅有10种新药出现;实施之后11年间就有81种研发成果。美国2000年被FDA批准上市的生物药品达27种,并在多个国家申请了专利,均极大地促进了新药的研发。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国外已有170多家公司、40余个研究团体正在开展从中草药中开发新药的工作,东南亚等国更是竟相采用现代化技术研发中药。 从1980年,日本就从《伤寒论》等我国古代名方中,原方原量开发出新药,如小柴胡汤颗粒等,甚至在我国境内委托加工。韩国也仿制我国的“牛黄清心丸”。韩国还对市场上常用的100多种药材,在其本土试种栽培,目前绝大部分已经自给自足,且有少量出口。日本正在大建中草药基地,并制订了庞大的中药材发展计划。现在日、韩两国已抢占国际中成药70%以上的市场份额。另外,已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种天然药物在我国注册。据粗略统计,我国每年进口的“洋中药”超过1亿美元,是出口中药的1/5。正是中药知识产权的流失导致了我国中药市场份额的丢失。 第二部分、“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内涵、任务、途径
一、“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内涵 中药产业发展战略是指在中药现代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宏观上推进的主体是国家,实践主体是企业。 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内涵如下: 1、中国加入WTO后,相当一部分化学合成药都面临着进一步开发知识产权问题。中国有希望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是中药,特别是中成药和中药保健品。要在今后医药的发展中,把中药作为主流药物来看待。可以通过大量的中药、中成药、中药保健品等获得大量的国际专利,为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获得战略优势。 2、政府必须要有一个对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考虑,必须要有一个中药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把中药确定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指导企业按市场经济原则发展。围绕中药产业的现代化,确定支持中药产业现代化的政策体系,包括标准规范、融资渠道、知识产权、市场准入、法律支持、市场规范等方面为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 3、从国家的高度重视中药产业的发展,以现代化的手段村立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如果国家重视中药这个产业,其他国家在中药领域甚至在天然药物领域的产业就很难与中国抗衡。政府要鼓励产业主体参与国际竞争,要为中药产业特别是中药企业的国际经营作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政府要选择重点中药企业,培育跨国公司。在此过程中,国家要积累对产业国际经营的管理经验,形成支持中药产业国际经营的法规、政策和措施。
二、中医药文化是塑造“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战略核心能力的源泉 中药产业的核心能力是我国中药产业所特有的难以被其他产业和其他国家及地区模仿的竞争能力,是我国中药产业发展过程中保持长期全局主动的不可缺少的力量源泉,是发挥其他优势的基础。主要有:几千年积累并不断发展的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不断积累的中医药自主知识产权和不断提升的中医药创新能力;政府持续进行的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工作和正在建设、完善的法规支持;中医药人才资源的积累;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的中药材资源;一定数量的有疗效、有市场的知名品牌;若干先进的有竞争力的具有成为跨国公司基础的中药企业。 中医药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精髓,也是世界人类文化宝库存中的灿烂明珠。中医药文化本身就是中国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支柱,用这样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作指导,结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制定和实施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会对中药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学科的方法论是整体和系统,它越来越被现代科学方法体系的最新成就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所印证。 中医药学科治本学说的许多观点方法与现代正在发展中的免疫学说、基因学说越来越显示出诸多吻合之处。中医学科“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的思想阐明了健康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彻底的开放系统,只有坚持“以通为纲”,调整人体自身内部之间关系和人体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才能在调整中开发、释放人体潜能,增强自身免疫能力,消除人体疾患。中医药学本身是一门整合医学,包括:明理、辩证用药的整合;外治法与内治法的整合;君、臣、佐使指导下的配伍整合。在中医药学整体观、系统观的指导下,用整合的思想去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中医药文化在对中药产业发展中的贡献。 三、现代科技是“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中药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生产的各环节,如中药材资源开发、中药材的储藏养护、中药炮制、中成药生产(粉碎、提取、浓缩、干燥、制剂)等都在日益广泛地吸纳着现代科学技术成果,逐步走向现代化。 1、现代科技应用于中药材资源开发。中药材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及矿物。在长期、过度地采集和猎取下,野生动、植物药材资源日益减少乃至枯竭。为了解决药源问题,人们在不断地探索着药用动、植物的养殖、栽培及引种。目前,北药南种,南药北移,野生变家种、家养等已取得显著实效。如麝的养殖和西洋参的引种等。80年代以来,我国在解决中药材资源的研究中,已取得一系列成果。无性繁殖技术、遗传育种技术、植物生长调节技术等已被广泛地用于中药材的引种、栽培,提高了药材的品质和质量,改进了生产方式。 2、现代科技在中药材仓贮养护中的应用。中药材贮藏的好坏直接影响其质量。大多数中药材都含有淀粉、糖类、蛋白质、脂类、纤维素等成分,易发生霉烂、虫蛀、走油及变色等变质现象。80年代初我国在中药材仓贮养护方面开始研究并成功地应用了气调养护技术。该技术的原理是人工降低贮藏中药材周围的氧含量,提高了CO2等气体含量,使害虫窒息死亡,使霉菌和细菌的生长受到抑制,药材的生理活性降低,从而达到保鲜、防霉、杀虫的目的。除气调贮藏技术外,近年还应用了真空包装技术、除氧剂密封贮藏技术、气调与机械吸潮相结合的贮藏技术以及计算机管理仓贮技术等。 3、现代科技与中药炮制技术的进步。炮制亦称炮炙,是指根据医疗和制剂的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修治整理和加工处理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对中药材进行渍、泡、洗、切、蒸、煮、炒、炙、煅等加工处理。传统的炮制器具为锅、铲、缸(池)、刀等,完全是手工操作。炮制的“度”也完全凭经验掌握。随着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洗药机、炒药机、蒸药机、润药机、切药机、煅药机等的研制与应用,中药炮制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中药微机程控炒药机的研制成功,显示出中药炮制已经走向自动化。同时,在现代分析技术以及药理学研究方法的推动下,对中药炮制理论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初步阐明了一些药材炮制后解除毒副作用、改变或缓和药性、提高疗效等原理。 4、现代科技推动中成药生产现代化。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或方法加工制成一定的剂型,供医生临床辩证使用的一类药物。中成药的生产是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最深、最广泛、最敏感的领域之一,其现代的色彩最浓厚。现代科学技术在中药制剂领域的广泛应用,已使中成药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前店后厂的作坊式手工生产方式已逐步发展为半机械化、机械化直到自动化的现代化生产方式。1)中药材粉碎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2)中药提取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提取效率。3)中药提取液的浓缩及干燥新技术。4)中药新剂型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