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不饱,共言无倦听。连延三十日,晨坐达五更[131], 可以废寝忘食地一直闲谈一个月。交往在当时还有另一个作用,即用於仕途。没有适当地积极地交往,在唐代是很难踏入仕途的。韩愈曾谆谆教导过一个想去京师考进士的举子,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吾常折肱焉。其要在详择而固交之。善虽不吾与,吾将强而附;不善虽不吾恶,吾将强而拒。苟如是,其於高爵犹阶而升堂,又况其细者邪![132]这里,韩愈?quot;择善而交视为获取高爵的窍门。这是韩愈半生仕途沉浮得出的经验和教训。交往的重要性於此也就可见一斑了[133]。  > 韩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钓鱼。诗文中记载钓鱼的地方不下十处。他在京城钓,投竿跨马蹋归路[134];在洛阳钓,持竿钓温水, 鞭马出都门[135];在阳山也钓,投竿而渔,陶然以乐[136]。到晚年他为刑部侍郎时,由於一贯不喜吏事,坐厌亲刑柄,所以更加寄情於钓鱼,独往南塘上,秋晨景气醒。露排四岸草,风约半池萍。鸟下见人寂,鱼来闻饵馨。所嗟无可召,不得倒吾瓶[137],想起没有朋友与他一起饮酒垂钓, 心中不免十分悲伤。作为文人型官员,韩愈在日常生活中还酷爱读书。关於这一点,我们只要举皇甫湜《韩文公墓志铭》中的话就可以了。皇甫湜说韩愈是平居虽寝食未尝去书,怠以为枕,飧以饴口[138]。这种废寝忘食式的读书, 应该是文人型官员生活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 > 四、结 语  > > 有关韩愈日常生活的探讨大致如上。通过研究,我们不仅大致知道了韩愈的生活状况,而且还了解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情况,比如幕府官员生活水平较高、写碑铭挣钱之多、官员宴会的极盛、租房多而买房不易、出行对仕宦与礼制的冲击等。总之,本文不是全面研究和评价韩愈,只是想通过韩愈的日常生活来展现唐贞元长庆时期一个文人型官员的生活水平生活内容生活习俗。当我们将当时其他文人型官员如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白居易等人的生活也都各各作出研究并且将他们互作比较的时候,一个时代的一个阶层或一种类型的人的生活方式生活内容就会凸现出来。这也许会为理解当时的人的发展变化、制度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的发展变化提供某些生活方面的原因和依据。这就是我们研究韩愈日常生活的一个主要的目的。  > > > ------------------------------------------------------------------------------- > 注 释:  > [1]、乔象钟、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上),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12月,26页、17页。  > [2]、《唐会要》卷九一内外官料钱上。中华书局,1955年。  > [3]、《资治通鉴》卷二三八唐宪宗元和六年十一月条。  > [4]、《昌黎先生集》卷一五《上留守郑相公启》。 用《四库全书》所收《东雅堂韩昌黎集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6月。下引同此。  > [5]、《昌黎先生集》卷三九《潮州刺史谢上表》。  > [6]、《昌黎先生集》卷一二《进学解》。  > [7]、《昌黎先生集》卷一一《原道》。  > [8]、同上。  > [9]、《昌黎先生集》卷二五《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铭》。  > [10]、《昌黎先生集》卷三九《论佛骨表》。  > [11]、《昌黎先生集》卷三四《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  > [12]、李翱《李文公集》卷一一《(前略)韩公行状》。《四部丛刊》影印明成化乙未刊本。下引同此。  > [13]、《昌黎先生集》卷一七《与卫中行书》。  > [14]、《昌黎先生集》卷二八《曹成王碑》。  > [15]、《昌黎先生集》卷一三《新修滕王阁记》。  > [16]、《昌黎先生集》卷一二《圬者王承福传》。  > [17]、皇甫湜《皇甫持正文集》卷六《韩文公神道碑》。清光绪二年冯氏读有用书斋刻本。下引同此。  > [18]、台湾《史语所集刊》第68本第1分,1997年。  > [19]、《昌黎先生集》外集卷九《顺宗实录》。  > [20]、《昌黎先生集》卷二八《殿中侍御史李虚中墓志铭》。  > [21]、《昌黎先生集》卷二一《送湖南李正字序》。  > [22]、《昌黎先生集》卷一五《上兵部李侍郎书》。  > [23]、《昌黎先生集》卷六《将归赠孟东野房蜀客》。  > [24]、《昌黎先生集》卷一六《与李翱书》。  > [25]、《昌黎先生集》卷三三《殿中少监马君墓志》。  > [26]、《昌黎先生集》卷一七《与卫中行书》。  > [27]、《昌黎先生集》卷二《此日足可惜赠张籍》。  > [28]、《昌黎先生集》卷三O《唐故监察御史卫府君墓志铭》。  > [29]、《昌黎先生集》卷一六《与李翱书》。  > [30]、《昌黎先生集》卷一七《与于襄阳书》。  > [31]、《昌黎先生集》卷一《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  > [32]、《昌黎先生集》卷二二《祭郴州李使君文》。又,陈寅恪在《元白诗中俸料钱问题》一文中论证元稹为江陵府法曹参军事时俸钱过十万为可信(见《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59-73页)。对此,笔者有不同意见,大致以为地方州府参军的俸料不会有那么高。详论容待日後。  > [33]、《昌黎先生集》卷四《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  > [34]、《昌黎先生集》卷五《送无本师归范阳》。  > [35]、《昌黎先生集》卷一二《进学解》。  > [36]、此为贞元四年制度,见《唐会要》卷九一。  > [37]、李商隐《樊南文集》卷八《齐鲁二生.刘义》。清乾隆四十五年冯浩重校本。  > [38]、《昌黎先生集》卷三八。  > [39]、《昌黎先生集》卷四O《论变盐法事宜状》。  > [40]、盐价见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若以现在为例,今北京一斤盐是一元,买一万斤盐需一万元,则400贯就相当於今天的一万元钱。米价见李翱《疏改税法》(《李文公集》卷九)。  > [41]、《全唐文》卷三七二严郢《奏五城旧屯兵募仓储等数疏》。中华书局,1983年。  > [42]、《昌黎先生集》卷一九《与郑相公书》。  > [43]、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 [44]、《昌黎先生集》遗文《潮州谢孔大夫状》。中国书店影印世界书局1935年本。  > [45]、《昌黎先生集》外集卷五《潮州请置乡校牒》。  > [46]、《昌黎先生集》卷二三《祭湘君夫人文》。  > [47]、《昌黎先生集》卷七《雪後寄崔二十六丞公》。  > [48]、《昌黎先生集》卷二二《祭薛助教文》。  > [49]、《昌黎先生集》卷二五《唐故河南府王屋县尉毕君墓志铭》。  > [50]、《昌黎先生集》卷二五《太原府参军苗君墓志铭》。  > [51]、《昌黎先生集》卷一七《与崔群书》。  > [52]、《唐会要》卷三一《冠》。  > [53]、《唐会要》卷三一《章服品第》。  > [54]、《昌黎先生集》卷七。  > [55]、同上。  > [56]、洪兴祖《韩子年谱》卷六元和十一年条引实录。《丛书集成》初编本。  > [57]、《旧唐书》卷一六O《韩愈传》。  > [58]、《昌黎先生集》卷二三《祭湘君夫人文》。  > [59]、《昌黎先生集》卷七《示儿》。  > [60]、《昌黎先生集》卷九《赛神》。  > [61]、《昌黎先生集》卷四《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  > [62]、《昌黎先生集》卷一二《进学解》。  > [63]、《昌黎先生集》卷五《赠刘师服》。  > [64]、同上。  > [65]、《昌黎先生集》卷六。  > [66]、《昌黎先生集》卷三《赠郑兵曹》。  > [67]、《昌黎先生集》卷一O《遣兴》。  > [68]、《昌黎先生集》卷二《归彭城》。  > [69]、《昌黎先生集》外集卷三《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  > [70]、《昌黎先生集》卷二一《送石处士序》。  > [71]、《昌黎先生集》卷二。  > [7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