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育论文历史教育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试论冯友兰的“释古”      ★★★ 【字体: 】  
试论冯友兰的“释古”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5 22:47:35   点击数:[]    

996年7月版。



[6] 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自序》,《古史辨》第七册上,开明书店,1941年6月;本文所引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



[7] 如李学勤:《谈“信古、疑古、释古”》,《原道》第1辑303~31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走出疑古时代·自序》第3~4页、《导论》第19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谈王国维先生〈古史新证〉》,纪念王国维学术研讨会论文,北京清华大学,1997。徐葆耕:《释古与清华学派》,《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1~10页;《冯友兰与清华学派》,《冯友兰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274~280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陈来:《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学术贡献》,《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14~15页。王鉴平:《冯友兰哲学史方法评析》,《冯友兰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176~177页;亦载《中国哲学史》1995年第2期。程伟礼:《信念的旅程——冯友兰传》120~121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



[8] 冯友兰:《中国近年研究史学之新趋势》。



[9] 吕思勉:《经子解题·论读诸子之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



[10]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上海世界书局,1933。



[11] 吕思勉:《经子解题·论读诸子之法》。



[12] 冯友兰:《中国近年研究史学之新趋势》。



[13] 余嘉锡:《古书通例》第19~20、2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4] 冯友兰:《中国近年研究史学之新趋势》。



[15] 关于胡汉民等人井田说的评价,具体可参杨宽说,见杨宽:《重评一九二零年关于井田制的辩论》,《江海学刊》1982年第3期。



[16]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2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7]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6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8] 冯友兰:《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燕京学报》第2期,1927年12月。



[19] 说参李学勤:《孔子与〈春秋〉》,《金景芳九五诞辰纪念文集》59~60页,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20] 见张荫麟:《评冯友兰君〈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1928年3月5日《大公报·副刊》,又载《张荫麟文集》151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21] 《欧阳文忠集》,转引自张心澂《伪书通考》上册77页,商务印书馆,1957。



[22] 其中一条残“夫子曰”3字。



[23] 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一册第38、3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4] 详见廖名春:《上海博物馆藏〈孔子闲居〉和〈缁衣〉楚简管窥》,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论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25] 廖名春:《郭店楚简儒家著作考》,《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



[26] 张立行:《战国竹简露真容》,《文汇报》1999年1月5日。



[27] 葛兆光:《古代中国还有多少奥秘》,《读书》1995年11期5~6页。



[28] 葛兆光:《古代中国还有多少奥秘》,《读书》1995年11期6页。



[29] 冯友兰:《冯序》,《古史辨》第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0] 冯友兰:《近年史学界对于中国古史之看法》。



[31] 胡适:《告拟作〈伪书考〉长序书》,《古史辨》第一册1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2] 胡适:《自书古史观书》,《古史辨》第一册22页。



[33] 胡适:《研究国故的方法》,1921年8月4日上海《民国日报》副刊。



[34] 转引自袁英光、刘寅生:《王国维年谱长编(1877-1927)》385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35] 刘寅生、袁英光编:《王国维全集·书信》第43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



[36] 《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第1~3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37] 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古史辨》第1册第61~65页。



[38] 《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第53页。



[39] 冯友兰的“释古”从名称上看,看不出其态度,所以上文认为其逻辑有问题。但实质冯友兰是倾向疑古的。从称引方便起见,姑且称为“释古”。




   
     
     


转自: 仅仅学术交流与学习之用,非商业之目的.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世界霸权与印度洋──关于大国世界地缘战略的历史分析[1]

  • 下一篇文章:"林则徐""禁烟运动""新评"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试论冯友兰的“释古””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试论冯友兰的“释古””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洪宪闹剧·杨度·帝王术
  • ››韩愈日常生活研究-唐贞元长庆间文...
  • ››唐代的戒指
  •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贵开端——...
  •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帝国组织...
  • ››○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答容若先...
  • ››浅谈历史课堂中的趣味教学
  • ››“子掩其父”(二郎掩李冰)之谜
  • ››关于新时期革命传统教育的对策与思...
  • ››用文明史观指导高考历史复习
  • ››试论冯友兰的“释古”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