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 |
|
|||||
政治教材处理四字诀的技巧分析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7-03 18:52:20 点击数:[] ![]() |
|||||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
李琨,浙江温州中学(325014)。
新课程强调生活化,重视教学情境的设计,倡导新教材观,主张“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淡化了“教材处理”,而实际上恰恰相反,它对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求却大大提高了。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尊重教材与超越教材的矛盾
如果说“教教材”只强调尊重教材,严格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教学。那么“用教材教”则要求教师在“尊重教材与超越教材”的对立中把握其统一,要求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对教师无疑是更高的要求。
第二,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和社会生活复杂多变性的矛盾
教材是以往生活经验的总结和体现,不管以怎样的速度“推陈出新”,总是既不能像现实生活那么丰富,也不能与现实生活保持绝对的“同步”。因此,越是强调“生活化”就越要实现教材与现实的互动,要根据现实生活对教材进行处理。
第三,教材的统一性与教学主体、教学环境(条件)差异性的矛盾
学生生活在各不相同的生活环境中,就有各不相同的“生活经验”;教师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现实条件下进行教学活动,可以凭借和动用的教学资源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能有别于他人来处理“统一”的教材,以照顾和体现各自的差异。
第四,新教材的“读本”定位与思维严谨性的目标要求的矛盾
新课程倡导新教材观,把教材定位为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读本”。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新教材在生活化、形象性和材料的丰富性上有所突破,但不可回避的是新教材在逻辑性上却大打折扣,在理论分析上不严谨、甚至不科学,这对培养高中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带来了负面影响。而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培养思维的严谨性是受益终身的!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怎样去处理教材?对此,宏观理论和原则的研究比较多,而微观方法的研究却很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从微观层面来说无非是四个字:增、删、改、移。
一、“增”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还是建构主义的“知识建构以已有经验为基础”,抑或是从政治课直面社会的特点和特殊的德育功能来说,“增”无疑是政治教师处理教材最基本的要求和方法。
一方面,作为“读本”的教材,是无法把最新的社会生活,把不同环境下学生个体和群体最鲜活的生活经验都容纳进来的;另一方面,学生的知识建构又是在“已有经验”与“当时当地”的现实生活(外部信息)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教师必须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去丰富教材。
增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是乡土教学内容。如,对于浙江省的高中学生来说,学习《经济生活》不能不知道浙江的民营经济,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在民营经济中成长起来的。而对于浙江温州地区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在生活感知的基础上对“温州模式”有一些理性的认识,也是很有必要的。二是现实社会生活中最新的、典型的现象。因此,在教学多变的价格时,可以创设“房价高涨”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讨价格为什么多变,价格变化有什么影响,而且有必要增加“我国住房政策改革”的内容,使之能站在更高、更宏观的高度,认识现实的重大经济问题。三是党和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和重大的措施。最新的方针政策是对鲜活的实践最直接的反映。在处理教材时,依托教材增加党和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内容,不仅仅是政治课德育功能的要求,也是理论与现实、已知与未知的互动,从而建构新的认知体系的要求。比如,从今后一段时间来看,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较全面地增加国家的“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的政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二、“删”
既然教材只是教学的“读本”,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有资格对它说“不”。如果教材中的内容落后于实践,甚至背离了生活,如果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建构知识没有意义或者意义不大,如果教材中的内容远离了学生的认知实际,那么,作为教师,为什么要让它存在?“删”与“增”,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增”必须有“删”。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只知道“增”,而不知道或者不敢去“删减”,其结果是把教材养成了“胖子”,压垮累坏了我们的学生。
就目前正在使用的政治教材来说,有不少内容是可以“删减”的。这些内容有的可以直接把它放入“回收站”;有的可以把它打“入冷宫”,可以让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进行研究。
如《经济生活》教材第15页“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胶卷与照相机是互补商品”。这样的说法只适用于“机械相机”时代。现在买胶卷的人越来越少了,而照相机的需求量却节节攀升。类似这样的内容就应该“清空”。
“价格变动的影响”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一次听课中,某教师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生活离不开消费,那么消费什么、怎么消费谁说了算?(2)你想消费什么就能消费什么?想怎么消费就怎么消费吗?”我知道这个优秀的教师已经被教材中的“消费者享有消费自由,可以根据商品价格的涨跌来决定要不要购买”引入歧途了。消费自由是消费者的权利,通过对“消费自由”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在消费中践行“权利义务统一观”。但是这对解决本课的主题“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有什么意义呢?教材中“消费者享有消费自由,可以根据商品价格的涨跌来决定要不要购买”是真正的画蛇添足。类似的内容不少,教师可将其放入“回收站”!
三、“改”
超越教材,必须具有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新教材许多地方的表述不够严密、不够规范、不够全面,有的材料即使在科学性上没有问题,但缺乏时代感和生活气息,教师应该有“改”的勇气。
一改材料
如教材第14页“铝碗和银碗的材料”。这则材料不仅陈旧,而且认真分析还有问题。电解铝技术的发明是“铝贱银贵”的重要原因,但是并非是唯一的原因,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自然界里“银”的相对稀缺性。另外,这则材料中所蕴涵的炫耀性消费心理和方式,是不应该被提倡的,因此从德育意义上说,这个材料也是不合适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改换一个更具有时代性的材料:比如电子产品、计算机等。
二改观点
教材第29页“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