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育论文学科教育
   探讨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 【字体: 】  
探讨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5 22:58:31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 ] 目前采用的单独设置信息技术课的模式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和教育水平发展是相适应的。但是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应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使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及各科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要将单纯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向把计算机作为工具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计算机有规模地进入教育领域,在发达国家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在我国, 80 年代初也已经有了相当积极的探索。在这二十多年中,计算机技术本身突飞猛进,其应用更是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但是,尽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几乎已被全世界所公认,在学校里相对的投入也很大,计算机却始终是 “ 游离于教学的核心以外 ” 。学校的主业,即各学科课程的教学,没有享受到多少计算机带来的效益。但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理论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近几年来,更被看作是改革传统教学弊端的重要举措。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借鉴发达国家的课程整合
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把发展教育信息化作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美国、英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教育机构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就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他们没有明显的物理、化学、计算机、地理、历史等这类传统的学科分类,从目标到任务、步骤等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可以看出他们都力图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体系中。下面我们可看到一个比较完整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关于课程和技术结合的有关内容与方案。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 2000 年底颁布)
课程和技术的结合
为了更好地面对今后飞速发展、信息丰富的社会,学生们应该能灵活应用各种技术。课程和技术的有机结合,学生应成为:
1. 能干的信息技术用户;
2. 信息的搜索者、分析者和评价者;
3. 问题的解决者和决策的制定者;
4. 生产力工具的用户,并具有创新精神和效率意识;
5. 交流者、合作者、出版者和生产者;
6. 见多识广、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公民。
所有的孩子应该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有着充分的准备,传统的教育体制并不能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立足于当今社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当今的学生必须会合理利用各种技能进行学习、合作和交流,并解决问题。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便可以形成更为高效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需求。这种高效的教育环境将培养孩子:
1. 学会使用各种各样的媒体进行交流通讯;
2. 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处理和交换信息;
3. 学会对信息的编辑、组织、分析和合成;
4. 学会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并能得出结论。
5. 除了目标信息外,对相关附加信息的内容应有所了解,在需要时能及时查出相关的内容;
6. 在独立的学习过程中,能进行自我指导;
7. 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具有协作精神;
8. 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言语得体、具有道德风尚。
二、对整合、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

[ 摘要 ] 目前采用的单独设置信息技术课的模式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和教育水平发展是相适应的。但是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应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使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及各科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要将单纯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向把计算机作为工具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计算机有规模地进入教育领域,在发达国家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在我国, 80 年代初也已经有了相当积极的探索。在这二十多年中,计算机技术本身突飞猛进,其应用更是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但是,尽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几乎已被全世界所公认,在学校里相对的投入也很大,计算机却始终是 “ 游离于教学的核心以外 ” 。学校的主业,即各学科课程的教学,没有享受到多少计算机带来的效益。但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理论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近几年来,更被看作是改革传统教学弊端的重要举措。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借鉴发达国家的课程整合
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把发展教育信息化作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美国、英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教育机构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就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他们没有明显的物理、化学、计算机、地理、历史等这类传统的学科分类,从目标到任务、步骤等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可以看出他们都力图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体系中。下面我们可看到一个比较完整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关于课程和技术结合的有关内容与方案。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 2000 年底颁布)
课程和技术的结合
为了更好地面对今后飞速发展、信息丰富的社会,学生们应该能灵活应用各种技术。课程和技术的有机结合,学生应成为:
1. 能干的信息技术用户;
2. 信息的搜索者、分析者和评价者;
3. 问题的解决者和决策的制定者;
4. 生产力工具的用户,并具有创新精神和效率意识;
5. 交流者、合作者、出版者和生产者;
6. 见多识广、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公民。
所有的孩子应该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有着充分的准备,传统的教育体制并不能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立足于当今社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当今的学生必须会合理利用各种技能进行学习、合作和交流,并解决问题。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便可以形成更为高效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需求。这种高效的教育环境将培养孩子:
1. 学会使用各种各样的媒体进行交流通讯;
2. 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处理和交换信息;
3. 学会对信息的编辑、组织、分析和合成;
4. 学会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并能得出结论。
5. 除了目标信息外,对相关附加信息的内容应有所了解,在需要时能及时查出相关的内容;
6. 在独立的学习过程中,能进行自我指导;
7. 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具有协作精神;
8. 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言语得体、具有道德风尚。
二、对整合、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

1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层面
( 1 )基于 “ 辅助 ” 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这个层面上,信息技术扮演的是媒体的角色,发挥的是媒体功能,体现的是媒体特征,因此,不能引起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改变。
( 2 )其于 “ 整合 ” 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在这个层面上,住处技术不再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而是成为学习内容或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住处技术扮演的是学习、研究工具的角色,发挥着学习环境的作用,因此,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能力与技能的掌握,都可以基于这种包含信息技术要素的环境达到统一和谐的完成。信息技术的这一层面的应用可引起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在学习方式上,让学生转变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信息技术

[1] [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课外阅读中对学生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

  • 下一篇文章:谈信息化技术和幼儿园语言教育方式的结合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探讨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探讨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谈愉快教育在美术教学中情感的培养...
  • ››如何在国际化背景下加强我国高等航...
  • ››浅议中世纪大学给现代高等教育的启...
  • ››基于网络的教育电子政务建设
  • ››在几何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 ››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 ››农村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与...
  • ››农村初级中学数学成绩分化的分析与...
  • ››浅论数学教学应唤起学生主体意识
  • ››小学数学教材建设之我见
  • ››探讨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