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已经处于经济危机,国家哪里有那么多钱还给农民提供补贴;还有既然是恢复工农业生产,那为什么还要鼓励减耕减产?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教师可能是没有预先准备,就说课后再探讨。由于教师本身专业水平限制就无法解决学生讨论的生成性资源,也使课堂讨论大打折扣。
学生能否积极讨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责任也在教师积极的引导。只有教师做到精心设计,切实分析学生现状,并做到对教学目标和任务选择、评价机制、对应策略等全方位的把握和引导,才能有效实行课堂小组讨论的顺利开展。同时,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水平也会影响了课堂小组讨论的成败。一个学识渊博、见解独到、治学严谨的历史教师才是历史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必备要素。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3 提高课堂小组讨论教学有效性的途径3.1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小组讨论有效的关键因素:现在的教学设计不再是“我知道什么我用什么”,而是“学生需要什么我用什么”。设计教学环节特别是课堂小组讨论活动时,一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要关注社会、面向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所以,教师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围绕学习内容,突出重点难点,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来设计讨论问题,并自然而然地过渡,从而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合作学习的功能,并达到教学目的。
3.2 扎实的教学功底是小组讨论有效的必要条件:历史学科的叙事性特点,要求历史教学具有自身的结构性、具体性和生动性,历史学科也有思辨性、哲理性和史鉴性的特点。讲好课,还原历史是学生思维和能力得到启发和发展的前提。课堂教学要回归历史学科的本色,要用学科的魅力来征服学生,它的魅力是通过教师的教学体现出来的。要让课堂散发学科魅力,除了日积月累,别无捷径。
3.3 追求的三维目标是小组讨论有效的根本目的:历史学科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识人明己,知往鉴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格意志;用历史的智慧和情感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和精神支撑。对高中生而言,唯物史观和忧患意识的培养固然非常重要,但培养关注民生、关爱生命、关注社会的人本主义精神对他们的成长同样重要。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验和推广,历史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毫无疑问,作为教学活动重要角色的历史教师,无法回避新课程带来的巨大冲击,因此,历史教师必须以全新理念采用最优化的对策以适应新一轮教改的需要。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应着重从课堂教学设计入手,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改理念,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由传统的学习方式“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