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不像画,是“乱来”。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原始的“涂鸦”,才会有将来惊人的创造和想象。千万不能小看或打击这种可贵的“创造”。作为一个有眼光的家长或者启蒙老师,他们的目光应该是等待和希望,应该是鼓励和引导,应该是爱护和欣赏。可是面对这一切,有多少人真正懂得这样做呢?真正的天才不是没有,而是缺乏发现,缺少成长的环境。也就是平时古人所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道理了。尤其在低幼年龄的儿童,他们对形状和色彩的感觉都是出自于一种非常原始的、真挚的情感流露。他们拿起笔的时候是充满愉悦的,很轻松而随意的。也许,他用彩笔在“胡涂”之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情感的抒发,画面看起来很是令人费解。甚至在大人的眼里简直就是“乱成一团”的“不像画”,但是只要你能够耐心下来的时候,学会倾听他们绘声绘色的解释,还真能自圆其说呢!这可不是什么个别现象,尤其在儿童的涂鸦期或者低幼年龄阶段,一种自由的思维活动和轻松的表达方式,尽管显得幼稚和笨拙,往往却是最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思维的萌芽。从抖动的线条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的稚气;从歪斜的形象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的童真;从随意的涂鸦色彩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的纯真浪漫……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允许这些存在,保护童心,尊重童趣,用他们自己的笔说“画”,用自己的心来画“画”,用自己的眼光来欣赏“画”。这样的儿童画才是真正意义上孩子自己的。 五、要重视儿童绘画的过程,体现其教学的“人文色彩” ,P!E-M5_*@8J&Z3j7p 教师在辅导儿童画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儿童最后画的结果如何,更要重视儿童绘画的过程,不能以分数或优、良、中、差评价学生,要从多角度来鼓励、赞赏学生。要尊重儿童的想法,了解学生心里在想什么,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如他们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在选择内容、题材上面所创作的作品一定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引导和启发他们往积极、健康的方面去构想。其次,他们的构思应该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他们所要创作的内容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应该是要说自己的话,画自己的画,而不是大人强加给他们的意识和想法。用自己的作品来说话,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表现自己的某种价值,从而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的教学才是符合儿童发展的人文特征。在辅导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观念应该要有一个彻底的转变,教师面对的首先是活生生的人,其次才是学生。人是有思想、个性的,而不是机器的模板。你所从事的一切教学活动只有在尊重人的基础上,才能体现你教学的人文色彩。这时,一切以虚伪的“面子作品”或者“大人画”作为炫耀的现象一定不再存在,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一定是非常真实的、充满童趣、充满阳光的好作品! 儿童画就像是一幅幅儿童生命的图像,唯有重视美术教育,激发儿童创作灵感,培养其人文与艺术的素养,并落实全民美育、尊重孩子们创作中的自主空间,才能提升全民的艺术素养。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