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教师角色的转变 王冬青 科学要发展教育是基础。自江泽民同志“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的光辉论断提出来,创新教育已成为中国的时代潮流。创新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飞速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再中国教育界掀起,面对新的教育思想,一个成熟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有理性的思考。 新课标的颁布、实验教科书的试运行,向我们昭示着素质教育已日渐深入,同时,社会的迅猛发展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是教师知识传授的对象。课堂上,老师站在讲台上严肃认真地讲解,学生规规矩矩地坐在座位专心听讲。老师讲的知识点,学生掌握了,就达到教学目的了。这样的教学活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师对学生最为关注的是他的学习成绩,学生对老师则敬而远之,甚至关系紧张,很难向老师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而这种师生关系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今天的教师再也不能用传统的“教”教材的方法来面对信息来源广、智力发展快的儿童了。 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是一个能影响他人、指导学生领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不再只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应是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与学生一起交流的合作者;不再只是知道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并付诸实践的研究者。即,不只是教会学生学什么、做什么,而应教会学生怎么学、怎么做,教会学生发展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样,建立一种新型的—— 平等、民主、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就成为我们的必需,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778论文在线 www.qiqi8.com/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是一个新时代对于教育提出的呼唤,更是对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教师都面临着一个新的“角色学习”、“角色规范”、“角色适应”和“角色创新”问题。那么,怎么做才不失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呢?人格即个性,是指一个人的各项比较重要和相当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人在生理基础上,受到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一个健全的现代人不仅需要经济实力,更需要人格、道德和精神生活。一个健全的社会也是这样。况且未来社会评价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程度的标尺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的指标与数字”,“民族精神振奋,国民人格完善,精神文明的高扬,民主的健全”也被作为评价其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健全的人格是21世纪的护照。然而,人格的塑造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在一般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所能完成的,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因而,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完善的人格,这也是作为当今一名合格教师的灵魂所在。 因而,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一方面要系统地学习一些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理论知识,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格素养;另一方面通过幻灯、投影、录音、电影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播放一些价值取向很明确的、生动形象的故事资料、实况录像、人物传记,让学生耳闻目睹一些中华民族传统人格中的积极因子。 素质教育揭示了教育的起点,指出了教育的终点,规定了教育的内容,确认了教育的整体性,是当今深入开展教育整体改革的必然归属。科学素质是指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必要的知识,技能结构,一定的智能基础,积极的创造精神(能力)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教会科学知识不如培养科学素质。因此要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 “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例如:爱因斯坦从5岁时对罗盘发生兴趣,最后成为物理学界的泰斗;达尔文从小对动物的兴趣引导他跨入生物学界的殿堂,创立了不朽的进化论。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选择的空间和时间,不应该统一要求和固定方法限制学生的发展,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积极自动的探究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再传受知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是不能代替和覆盖其他学习途径。因此,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相应的作业、复习等对学生时间的站用,让学生有机会思考发现问题。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分层推进,让每个学生有所的。给学生自由权,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出教学建议,发表不同见解,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往,提高学生的自信,共同提高。认识到课堂不是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新课程改革中重要的一环。现在学校提出了教改要求,必须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提出“自学——点拨——拓展”的教学模式,让老师走出讲的误区,把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主动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学来发现问题,小组内讨论并解决问题。自学环节后有老师和学生共同交流的过程,教师发现学生的错误和不足,进行提示点拨,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难点。最后在基础知识掌握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巩固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课上不用面面俱到,学生自由思维的时间充分,但是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每一堂课都要做出充分的准备,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及怎样引导他们自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知识和学生密切接触,从一个教者的身份变为学生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作好这分工作。这是新时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