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并在下一课时及时、合理地解决好。 教学结构的系统化还应体现在教师要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加强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可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达到美的教育。 (二)教师的教学风格要稳定 变幻的风格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师应不断摸索形成适应自己的风格,并稳定下来,不要忽而这样,忽而那样,花样百出,弄得学生手忙脚乱。 (三)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 一层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相应地改变教法,推陈出新,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在导语、结语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都应该具有多样化。如教学《景山公园》一课,教师可以开门见山:“让我们跟着文中的小朋友去神游景山公园,欣赏一下那里的美景”;教学《大海的歌》可采用提问的形式:“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有谁乘过大海轮?谁能讲讲大海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和以往的生活动经历挂起勾,产生美好的遐想;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可采用渲染情境的方法,教师用低沉的语调再现1976.1.11日首都人民扶老携幼送别总理灵车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悲”的美。 (四)教学活动要有节奏 节奏是指均称的有规律的进程,强烈的节奏感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传达和感受活动,应有高低起伏,强弱快慢,急缓张驰的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引人入胜,笔者认为教学活动的节奏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教学语言要富有节奏感 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性语言能给人以愉悦感,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单调的声音刺激会使大脑皮层很快进入抑制状态。教师的语言要富有节奏感,教学语言节奏感是指在教学进程中,由教师内心情感而引起口头语言快慢、强弱、断续有致的变化,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的结合。其语速应快慢适中,语调要高低有别,节奏要板眼分明,做到快而清晰,慢而紧凑,高而不躁,低而不咽,疏密相间,张弛适宜。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开头一部分教师应用低沉的语调叙述;在人们哭泣着追赶灵车时,教师的语调应是急促的。教师语言的节奏感还体现在目标处理时,在讲授重点和深奥之处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在一些容易之处,可加快语速。 2、教学内容要主次分明、注意疏密 教学传授的信息有疏有密,时间的分配要有多有少,这样就会造成一种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学生产生精神的愉悦。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即分散了学生最佳的注意时间,使感知强度减弱,造成浮光掠影,浅薄表面,又使学生兴趣索然。如在教学《小珊迪》一文,由于文章文字浅显,教师没有必要在理解内容上花大时间,可抓住重点句讨论“但是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那种人”指什么人?“我”为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我”为什么要永远照顾小利比?这样的教学显然比逐段讲解分析要科学,着眼于整体、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思维辐射做到主次分明,疏密有间,又如教学《白杨》一文,这篇课文以象征的手法,歌颂祖国边疆的建设者扎根于那块土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文中有重点语句,教师可抓住这些句子细细品味,白杨的样子是怎样的?它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课文仅仅是在写的白杨吗?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学生很快地将白杨与建设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后面的学习中,教师就能很好的把握节奏,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白杨”这一形象的美。 3、课堂组织要处理好动静的关系 这里说的静指的是教学活动中相对安静的聆听或思索;动指的是教学活动中一种活跃状态,如热烈的讨论,竞赛等。一味地静会使课堂气氛沉闷;一味地追求动,往往会造成课堂秩序混乱。沉闷或混乱的课堂都是不美的,只有两者和谐而有机的统一才能即保持课堂的朝气,又维持课堂的秩序。 (五)教学气氛要富有情趣 教师进入课堂就应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这样学生自然就有精神,并以高度的注意力、热烈而紧张的情绪听课。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交往的过程,师生之间应多采用交流式、探讨式的方法,拉近师生的关系并根据学生的问题,学生的个性特点,或开门见山,烛照幽微,真诚坦率;或讽喻旁敲,温情含蓄,启发等待;或侃侃而谈,如叙家常;或庄,或谐,或抑,或扬,使每个学生感到师生关系的和谐,如坐春风,同时还要分散难点,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总之教师应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调节课堂教学气氛,形成课堂精神环境美。(课堂精神环境美,指的是教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配合默契,融于一体,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六)教学手段现代化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直接用感官去感知,能加深情感的体验,如教学《船过三峡》一文,在介绍三峡美丽、壮观的风光时让学生看录像,使他们真正的领略山之奇:群山起伏高耸,云雾缠绕;水之急:江水在群山中七拐八弯,左冲右撞;船之险:大轮船像摇篮,又像竹叶,随着浪花飘。同时让学生听配音朗读,使学生自然地进入诗的境界,陶醉在美的氛围中,达到审美的目的。又如教学《海底世界》一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亲眼看到“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十分宁静”;看到“阳光照不到海底……500以下就全黑了……都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的奇妙景象。让学生亲耳听到“海底动物在窃窃私语,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在打鼾。”学生的兴趣一定十分高涨,一定能更好地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 (七)课堂教学要结合课外阅读欣赏 语文美育光靠课内的若干篇文章来开展是有限的,只读课本,不广泛涉猎是不够的。课内是流,课外是源,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提高审美能力。教师应有意识的向学生推荐一些小美文,让学生颂读,使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如教师可利用课堂前5分钟由学生带读并讲解一首古诗。 (八)适时地组织创作,在创造中体验美 创造活动给人带来的美感是非同寻常的,它比一般的审美活动的美感更强烈更深刻,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能引起主体认知系统最大的主动性,使其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并使求知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语文教学要适时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创作,在创作中体验美。如一次习作训练,教师发现校走廊上一棵盆景树,最近突然病了,叶子枯黄,细枝条无精打采地垂着,而同样办公室里的那盆却葱绿得很,于是组织学生观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七嘴八舌,教师引导告诉学生这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不易死的植物,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非要调查个水落石出,经过一周的调查,大家认为这棵树是他们害死的,是在无意中害死了小树,这时教师便请同学创作《一棵小树的死》一文,在深刻的体验中,同学们受到了美的教育,也明白了应该关爱身边的生命,不要漠视它们的存在。又如在教学《春》后,结合班级同学爱看古诗,读古诗的特点,请同学写赞美春天的诗并登上讲台颂读,有同学写道“细雨蒙蒙雾重重,鸟语声声隐此中。东风拂面不觉寒,春光一现有几何?”,“一恍神州春来到,去年燕子今出巢。天南地北种青草,闲时喜听春雨闹”,“冬雪残去春风来,万顷天空一片蓝。虽说柳枝未出芽,其实春气早已到”虽然这些同学的诗作在遣词上,意境上都显得相当稚嫩,但学生看到自己写的诗还是很满意,因为他们在创作中体验到了快乐,体验到了美。 参考资料: ·浙江省教委会师范教育处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 ·张相轮 钱振勤 《教学美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钟为康《语文教育心理学》 警官教育出版社 ·符丕盛《心理学》 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