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动机和活力”等一些议题。后现代主义科学观对科学课程的启示与要求远不止于此,这里仅举几点以示说明。虽然对后现代主义的评价不一,但它毕竟为我们思考问题提供了新视角,我们至少可以用后现代兼容并蓄的态度来对待后现代主义。 [1]赵树峰.论后现代主义科学观的合理性及现实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2000(4). [2]江天骥.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关系问题[J].哲学研究,1996(11). [3]王晓林.证伪之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62. [4]杨 芳.论培根关于知识的价值观[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4). [5]孟建伟.论科学的人文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59. [6][美]大卫·格里芬著,马季方译.后现代科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 [7][美]大卫·格里芬著,马季方译.后现代科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5. [8][美]大卫·格里芬著,马季方译.后现代科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8-9. [9]刘 辉.后现代主义对科学中心地位的颠覆[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4). [10]赵光武.后现代哲学述评[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 129. [11]洪晓楠.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及其启示[J].理论月刊,1999(1-2). [12]赵光武.后现代哲学述评[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142. [13]肖 峰.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43. [14] Bybee, R & Deboer, G. Goals for the Science Curriculum. In: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Wasshington,DC.1993. [15] [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科学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1. [16]于海波,孟凡丽.论教学系统的自组织机制[J].教育科学,2002(5).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