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育论文教育理论
   流动儿童教育:逐渐进入视野的研究课题      ★★★ 【字体: 】  
流动儿童教育:逐渐进入视野的研究课题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5 23:30:03   点击数:[]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去送烧饼,送完了烧饼就要做,手不停脚不住。每当我爸爸妈妈做得满头大汗的时候,我真想说一声,爸爸妈妈,你们真是太辛苦了。不知道为什么,我又不想说了,我想把这句话一直留在心里。爸爸妈妈,你们一天做的事太多了,我长大了一定要把你们的养育之恩一点不漏地报答你们。

    (2)孩子与学校。

    相对于其它社会群体,流动农民的最大特点就是流动,流动生活便也反映在孩子的思想中,孩子们在作文中写道:"我的爸爸为了赚钱才来北京的","由于爸爸妈妈在家里的收入太低,总共不到200元,便来到北京打工,我也被迫转学,来到了这个特殊的学校。"家庭的流动使这些孩子的教育过程也具有了流动性,而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不能在教育上做更多的选择,许多孩子都曾有过或长或短的缀学经历,而至今还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徘徊在城市的校门之外,从下面这篇作文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些孩子曲折的就学过程:

    "……我姑姑在北京,后来我家就到北京打工。北京找工作很难,后来就卖盒饭、卖水果、烙大饼。父母整完了他们的事,又为我的事操心,因为我在北京不上学,找不着学校,北京的学校学费太贵了,差不多得二、三万。后来我们听人说有一个打工子弟小学,我们就到学校去跟校长说,校长不同意,我妈把我送到了老家上学。……过了一个学期,该上六年级了,我又来了北京,到打工子弟小学跟校长说,后来校长说考试能考上就能念,最后我考上了就在这念书了。我妈妈和爸爸为我操了很多心,我一定不能辜负他们的希望,好好学习。"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学习的机会是得来不易的,他们的天然受教育权利取决于家庭的经济条件,取决于社会能不能允许和提供给他们机会。

    (3)孩子与社会。流动农民是处于中国社会底层的群体,他们的生活缺乏规则,也没有稳定感,对成人来说这种生活就是忍耐和拼搏。而孩子们首先要摆脱的是被歧视感和漂泊感,他们的人生观中有着极强的个人奋斗色彩。他们的经历使他们对这个社会的态度和认识不同于那些处于优越地位的人们,在他们这里,粉饰的太平黯然失色。处于这种生存环境中的孩子,自小就形成了对社会的独特体认,一个孩子在作文中写道:"我知道爸爸挣钱不容易,我知道这个社会不公平。"有的孩子甚至说:"我恨我们那里的领导。"这种处于萌芽状态的批判认识直接出自于他们所实际感受的社会生活,这比任何宣传教育都更有力地影响着他们的头脑,在这些孩子的作文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内容:

    "我的家是很贫穷的,前几年穷的连饭吃都没有,这几年还能吃上一碗饭,因为爸爸和妈妈都来到了北京。""我爸爸在老家是个种田人,就靠着几亩地过日子,生活越来越艰难,就来到了北京。"

    "随着改革开放,党的政策好,我们的学费越来越多。"

    正由于此,流动农民怀有改变自身社会处境的强烈愿望,他们通常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孩子在作文中写道:"爸爸每天休息的时候对我说,孩子,你要好好学习,长大不要和我一样,做这么苦的事。"目睹当前的社会现实,有的流动农民这样要求自己的孩子,"他们希望我当个什么官,既有权,又有钱……"。孩子在作文中写道:"我家是卖菜的,虽然很贫穷,但是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一定要出人头地。"所以,对这些孩子来说,学习是改变自身生存处境的一种出路,"穷则学,学则变",对于一切出身下层社会的有志向的孩子,恐怕都是如此,我们从以下一组作文片段中不难认识这一点。

      "……我很爱学习,如果学好考上了大学,能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他们每天在外边赚钱给我们上学。……学好了,将来在哪个地方干活,也有些才能。我的爸爸妈妈是卖水果的,每天早出晚归,一天也赚不了多少钱。我爸爸妈妈希望我将来能考上大学,别象他们一样每天在外面干苦活。我爸爸妈妈也很关心我的学习,他们有时间就教我学习,给我复习功课。我打算中学毕业后去打工,因为我上学,家里也没钱,我也很想上大学。";"……我非常喜欢学习,因为现在是竞争社会,我的爸爸妈妈都想让我考大学,然后找份好工作,不像他们一样没文化,找不到好工作,只能扫马路,又累又脏,工资又少,一个月的钱给我们交上学费、吃饭、交水电房费就没了。……我也想考上大学,学好本领,自己找一份好工作,让爸爸妈妈过上好日子,再也不让他们扫马路、打扫卫生了。"

    从以上的表白中我们可以意识到他们的心灵受到的压力和经常性的伤害。但是贫穷并不天然的与暴力和反抗伴随,贫穷只是直接的产生改变现实的愿望,而当努力遭遇到不公平时,首先产生的是对公平的渴望,这种愿望长期得不到满足才会产生激进、产生反抗。而消除激进与对立的的前提是要追求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当资本和权利之光长期照耀不到底层的时候,当改革和发展不能被社会上的大多数所分享,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断层线就会出现。流动农民对这种断层的体验最为真切,他们对公平公正的吁求也最为急切。

    在二代移民的问题上,简单的假设多少有一些妖魔化二代移民的倾向,流动儿童也并不是一个供我们简单的施以同情的对象,他们的命运包含在我们民族的命运共同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动子女的各种问题会越来越突出,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整个社会从身份制向公民社会转变,拆除城乡壁垒,有赖于人们从根本上重视这些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让他们拥有免于恐惧和匮乏的自由。当然,这个过程还会相当漫长。

    3.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严重匮乏

    九年制义务教育是中国的基本教育政策,儿童最基本的权利即是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从我们的调查中了解到的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情况,这种权利在很多指标上没有得到满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龄儿童入学率较低,不能在可受教育的年限及时入学。据抽样调查,在北京300多万流动人口中,6-14岁的学龄儿童占3.6%,达10多万人,而其入学率只有12.5%,也就是说,87.5%的流动儿童是被排斥在学校的校门之外。

    (2)孩子跟随家庭四处流动,其中很多人有过辍学的经历。超龄问题都是十分严重的。例如,在固始人办的洼边四小里,三年级有53个学生,竟有15人超过14岁,而正常的三年级学生应为10岁。在张北小学,有的学生18岁了才上二年级。在太阳宫流动学校中,每个年级学生年龄的差距都有5至6岁。这个学校的学前班有54人,按6周岁入学的标准,共有9人超龄,超龄率为16.7%;一年级有46人,共有13人超过7周岁,超龄率为28.3%;二年级30人,共有7人超过8周岁,超龄率为23.3%;三年级18人,共有13人超过9周岁,超龄率达到72%。全校共有学生148人,超龄的就有42人,超龄比率达到28.4%。也就是说,全校四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超龄。

    (3)流动子女失学情况普遍:流动子女失学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从对21个有失学儿童家庭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年级,失学现象都普遍存在,越到高年级越严重;家庭经济负担不起是最主要的失学原因;失学儿童处于闲散状态或过早从事一些劳动。从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看,存在着三个主体,需求方:有打工子女的打工农民、供给方:打工子弟学校、北京市学校、教育的主体:学龄儿童。流动儿童教育于严重匮乏的主要原因是,一、外来人口的城市的管理体制:供给有限,二、打工者的经济条件限制:有效需求不足是主要的原因。

二.  现实与无奈-流动人口家庭的教育选择

    对于有学龄子女的流动人口的家庭来说,在城市的生活不仅仅要承受生存、就业的压力,也面临着学龄子女接受正常教育的压力,他们的生存状态和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龄子女的受教育状况。2000年6月,课题组组织了一次针对有学龄子女的农民工的调查,调查地点选在流动人口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西方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下一篇文章:互动教学法初探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流动儿童教育:逐渐进入视野的研究课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流动儿童教育:逐渐进入视野的研究课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谈中职学校语文学习现状及改革
  • ››研究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问...
  • ››浅议电影作品的著作权问题
  • ››谈开放性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人格的...
  • ››谈以学生为本的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改...
  • ››论韩国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 ››浅谈独具特色的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
  • ››浅谈荷兰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 ››论高职院校中的技术伦理教育
  • ››论探究教学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
  • ››流动儿童教育:逐渐进入视野的研究...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