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育论文教育理论
   教育的现代与后现代之辩      ★★★ 【字体: 】  
教育的现代与后现代之辩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5 23:29:30   点击数:[]    

本上是人文教育或者说是人文教育占主导地位[1]。只是到了近代工业文明产生以后,科学教育对人的束缚开始显现出来。有人因此认为,20世纪教育的一大悲剧是充当了科技理性的奴隶。在我国,科学主义教育理念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工具理性主义,其次表现为教育过程中的技术主义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人们对科学的盲从心理,窒息了学生的怀疑精神。的确,现代教育发生在工业社会,它与主客二分的文化精神和科学技术相适应。现代社会日益强化的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最终使教育陷入“非人性化”的境地,使“占有”更多的知识以获得外在自身的身份,成为教育的目的。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渗透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使教育成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控制和训练。如果我们不意识这个问题,只重视物质文化和科学文化,而把精神文化、人文文化的发展看作是无关紧要的,必定会使物质文化失去规范和方向,造成文化整体中人文文化的缺漏,从而使文化的发展受到阻碍。
  以人类中心主义的眼光看,世界被表达为与人的关系,人本身是自我建构的产物。随着科学的发展,人在要求自然屈从于人的成就的同时,也被自己的产品所奴役,因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这是近代科学的深刻悖论。不可否认的是,近代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在于过度的分科教育体制,但分科化正是技术筹划的必然后果。今天弘扬科学精神,不必在科学与人文相区别的层面上突出科学的特异性,而应该在科学与人文合一的层面上,检讨我们时代的通病,重审自由和理性。在后现代世界中,人们不再相信知识内在的东西就是好的。为了抛开启蒙运动关于不可避免的进步的神话,后现代主义用悲观主义代替上个世纪的乐观主义。相信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这种信念消失了。正在成长的青年一代不再相信人类将解决世界重大难题,也不再相信他们的经济状况会超过他们的父辈。其实,自启蒙时期开始,在各个领域,从经济、政治、文化到文学乃至教育,就都有与理性主义相反对的浪漫主义思潮。理性主义与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组织、科层结构的日益细密、政治制度的工具化等等相互促进,使工具理性主宰、控制着现代人类社会的各个方向。而后现代则体现了对启蒙运动的事业、对现代技术理想和作为现代主义基础的哲学主张的拒斥。另外,长期以来教育的历史发展在伴随人类工业文明的兴盛的同时,教育本身也被社会“噬化”。噬化的结果用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来审视,可以这样来描述:在教育目标上追求统一。教会教育、私立教育和公办教育在培养要求上人才的目标指向是一致的。在人才培养的要求上,在工业化、技术化的过程中,机械成为了社会的中心,人和社会自身都机械化,人在社会机械化的过程中,成为了一个可以替换的零件,人的创造性、创新性被官僚主义扼杀了;教育价值的主导趋向以实用主义教育价值为主。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利益的追求超过了理解的寻求。学校教育成了生产商品的加工厂。反观后现代主义学者的思想,我们发现情况恰恰相反。以伽达默尔学说为代表的现代解释学认为,“解释”并非传统解释学所坚持的作为文本发言人的作者的一种自我意识的“独白”,而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种“视域交融”。无疑,这种对人类思想和行为的“互主体模式”的深入揭示,将为我们重新审视和反思教育活动中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本质关系提供有益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正如在解释活动中,作者与读者、文本与解读之间体现为一种“循环论证”的关系一样,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双方亦是互构互生而良性互动的。因此,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不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而是二者之间互为主体的双向讨论、交流和沟通,是二者之间一种“提问应答”的互为因果的负反馈活动。实际上,这是对传统启发式教育思想的一种更为深入的理解。“启发”不仅体现在教师之于学生的向度里,亦体现在学生之于教师的向度中。换言之,教师并非人们常说的照亮别人而牺牲自己,只予不取的烛光,毋宁说,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他也从受教育者那里不断地汲取燃料和能量,他自身的光芒唯由受教育者才得以点燃和照亮[2]。
  针对现代教育中“个人中心主义”的观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认为,不要把人物割裂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人与社会,与他人之间存在有内在的本质联系,在与他人的联系中表现和个体特性构成了自己的身份。所以他们提倡学习“倾听他人,宽容他人,学习他人和尊重他人”,但前提是承认个体自我是关系中的自我,而绝不是个人独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个学会”,在哲学层面,可以说是带有后现代主义的影子。当然,我们是不会简单将之划为后现代范围。从科学技术与自然的关系上说,技术之上所导致的工具理性,易于造成人在征服自然时的盲从行为。后现代主义自然是有待人去关照的,而不是被视为征服的对象,人与自然是在一种动态的平衡系统中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在现代社会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二者关系更显得重要了。从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来说,技术崇拜与工具理性的弊端表现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藐视与偏离[3]。环境教育的重视,加强学生对自然、社会的了解,海洋意识、环保意识、地球意识的提出也反映了后现代主义对当代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为人生而科技”、“为个性发展而科技”、“为社会而科技”的新技术文明观似乎契合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要求。从男女平等意识来看,强调女性的重要性,反对男性中心主义。后现代对异质性、差异性、微观政治等等的强调直接促进了女性主义目标的实现。对差异性和多元性的强调有助于防止抹杀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异,因而有助于阐明妇女的特殊需要和利益。女性是创造性的角色,在很多方面都有重要性[4]。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吸取了女性主义观点,具有宽容的精神。女子教育的重视在当代因此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男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后现代那里因此也有明显的体现。
  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可以说是处于前现代、现代、后现代3个历史向度的交汇处。这种状况,极大地增加了文化及教育转型的难度。如果处理不好,前现代的东西未加批判地保留了,后现代的东西也未加选择地拿来了,唯独没有把握住现代性。这也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的重要提醒。也就是要使教育文化建设贴近时代与生活,引导人们注重活动的文化追求,以提高人们的精神品格,促进社会文明的全面实现;要使文化建设顺应现代化的潮流,在光大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充分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在新的起点上熔铸出新的民族精神,以求在一种宽广的人文背景下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后现代除去了历史对于人的规定,亦即对于人的区分。不仅如此,后现代还消除了现代对于一个未来的人的期望。现代的人的区分不是人与自身相区分,而是一个将来或未来的人和自身相区分。对于后现代而言,这种未来的区分没有意义,正如其流行语所说:“没有未来。”由于没有规定,理性被彻底的清除。从这个角度看,在教育领域,人的培养也就不存在什么目的和规范。工业社会的“理性主义教育”似乎被全面的否定。  三、教育需“解构”:后现代主义观点
  学习过外国教育史的人都知道,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非学校化”思潮是对现代人类教育的最大抨击。伊利奇认为现代学校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制度化”教育的不平等。他坚决反对学校对知识的垄断。他积极提倡“学校化社会”[5]。的确,长期以来,教育被视为一种传授知识的活动,教师是课堂中主宰一切、控制一切进展和处理全部事件的权威者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教育危机新论

  • 下一篇文章:现代中国学术的命运与前途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教育的现代与后现代之辩”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教育的现代与后现代之辩”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谈中职学校语文学习现状及改革
  • ››研究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问...
  • ››浅议电影作品的著作权问题
  • ››谈开放性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人格的...
  • ››谈以学生为本的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改...
  • ››论韩国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 ››浅谈独具特色的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
  • ››浅谈荷兰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 ››论高职院校中的技术伦理教育
  • ››论探究教学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
  • ››教育的现代与后现代之辩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