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上半叶,也有大量的教会学校,基本上是按西方模式展开的,还一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四九年后所有的教育全部纳入了国家体制,教育就完全不承担为社会提供新资源的责任。它只要为社会现实提供解说,所以政治领袖说一句话,所有的报纸都传播这一句话,只发表学习体会,论证它的正确性,而没有任何质疑可言。五十年代有些读书人怀着对中国三四十年代社会模式的记忆,想以某种方式为社会提供新资源,所有这些人全部被打成右派分子,受到制裁。1957年之后中国人就再也没有这种想像、这种愿望、这种胆量。我们老呼唤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诞生,却老是呼唤不出来。根本没有,你到哪里去呼唤呢?中国的高校早就全部行政化,全部是作为政权的延伸而存在的,那怕是私人办学也只承担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功能,也就是只适应社会需求,而不为改造社会和改良社会提供资源。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教育只会在维持传统和现实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惰性,而不会向经验之外拓展。为了尽可能建立独立于世俗权力之外的精神文化体系,创造更加具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精神文化,我们必须抛弃教育伦理,用学习伦理的平等精神和创造态度,创造更加美好的精神文化,和更加美好的现实生活。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