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教育应用的不断深入,未来的学校将会发展成一个包括技术-信息网络、人际-经验网络和社会-价值网络三位一体的网络中心。技术网络只会强化 而不会取代学校教育。在作为复合网络中心的未来学校里,个体社会化必须解决的认知、行为和态度特别是信仰等问题将会得到有效的统筹解决。
【关键词】学校模式;复合;网络中心
网络引入教育带来了这样一个问题:未来的学校模式将是怎样的? 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互联网的出现及其伴随信息技术的更新而获得的飞跃发展,不仅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信念,也在迅速改变着我们的教育以及千百年来习以为常的学校模式。可以预见,未来的学校模式将是一个包含技术—信息网络、人际—经验网络和社会—价值网络的三位一体的复合网络中心。 一、未来的学校是一个复合的网络中心 1.未来的学校是一个技术—信息网络中心 现代学校教育是提升个体生活、传播发展文化的生根手段和途径。当上网成为一种流行垂涎和时尚文化的时候,学校就无法回避网络技术所带来的影响。据美国《电脑工业年鉴》2001年4月24日公布的统计结果表明,全球因特网用户人数已从1998年底的2亿多人增加到去年年底的4.14亿,如果将偶尔上网的人数计算在内,则这个数字还要增加28%。另据统计,至去年年底,全球网页达30亿页,而且每天正以300万页的速度增加。在中国,至2000年底,全国上网用户也已达2250万,列全球第三位,而且这项记录还在不断更新。在深圳,70%的家庭拥有电脑,60%的学生在上网。在打破权威的时代里,感受网络所带来的各种文化养料本身就是一种时尚,上网一族的“网虫”已经无法离开网络而生活,网络成为他们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网络学习方面,社会似乎已经进入了“后喻文化”时代,这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危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网校和校园网的不断涌现可以看作是各国教育对信息技术的积极应对。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传统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功效。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或论述难以数计。综观近期的研究成果可知,信息容量大、传递速度快、自主性和选择性强、提高学习效率与降低学习成本等,是人们普遍赞赏的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功能。其实,把获得的知识(信息)与获取信息的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在教育过程中的完满结合,更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无以伦比的功能,西方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追求高效能的时代,当教育质量实际上成为学校生命线的时候,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便越来越需要依赖信息技术。 传统的学校是一个技术—知识中心。传统的教育教学技术曾经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引领风骚,如造纸技术、书写技术、演示技术等,这些技术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社会发展状况和知识增长水平相适应,而与知识激增、陈旧速率加快的信息时代的要求越来越远。传统的学校传递的是知识,学生学习的是经过国家、社会或教师裁剪、筛选、加工或改造了的信息,即知识,这有其真理性的一面,但这些知识不仅容量有限,而且传递速度慢,尽管适应了国家、社会的需要乃至教师个人的意愿,可未必适合学习者的水平、兴趣和特长。在作为技术—知识中心的传统学校里,学校是知识的中心,但基于旧式技术的知识传递是单向的,教师在学校里传递学生在学校里接受,并不构成“网络”,不仅限制了受教育的规模,而且学习者对课程没有多少自主性和选择性。 未来的学校将是一个技术—信息网络中心。传统的教学媒体将会退居次要地位,而网络技术将会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的主导技术,从而使学校成为社会区中技术先进、环境舒适、功能配套、指导有力的信息集散地。在未来的学校,基于对网络等现代技术信息的获得,在空间上突破了学校的地域限制而具有广延性;在时间上突破了学校的日程安排而具有全涉性和弹性;在信息获取方式上突破了单向、被动的传递限制,而具有平等性、交互性和多向性。信息技术化、技术网络化就使学校成为覆盖全球的信息“网络”里的一个中心。这种“中心”无法在学校之外形成,因为信息不完全等于知识。信息资源只有借助技术网络,通过课程模式转变为知识资源,它才具有下面的积极功效,而惟有学校才具备这种转换功能。技术—信息网络中心为学生和社区中有需要的人士提供获取有用信息(知识)的场地和指导服务。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在广袤的信息天地里,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兴趣、特长并有助加速社会化发展的信息,并将它们整合成一个一个相互关联、又不断加深拓展的课程,通过学习和训练,拓展认知领域,发展操作技能,提高心智水平,建构知识体系。 2.未来的学校是一个人际──经验网络中心 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行为经验习得的过程。行为经验的习得对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对于自然习得来说,学校教育可以为个体行为经验习得提供类型最多样、过程最简便、形式最集中、训练最有效的帮助。自从学校教育产生以来,“经验”的选择与实话就成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无论是传统教育理论,还是现代教育理论,对问题探讨的核心都是“经验”的选择与实施。虽然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取向和结论,但尽可能使“经验”在符合社会正统价值或主体集团利益的同时具有多样化、集约化和高效化,则是社会发展的强烈期望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传统的学校是一个书本—经验中心。在这样的中心里,以教科书为代表的书本是学习者获取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惟一的或主要的源泉,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也把学生局限在有限的教材之中。正如宋真宗的《劝学诗》所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盅粟。……男儿欲遂平生长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仿佛书中已包含了一切,人的成长无需外求。然而,传统教科书展现的“经验”无论是数量还是类型都是极其有限的,在文化价值上还具有单一性,根本无法构成一个江中个体多方面需要的“经验网络”,而且在来源上具有间接性,在时间上具有迟效性。这种缺陷可称为“经验本体不足”。在农业社会或工业社会初期,学习者尚可应付人生所需,而在工业社会后巨大作用特别是信息时代,这种“经验本体不足”不仅无法使学习者应对人生所南,就连应对学校生活都有困难。此外,传统的教育教学倚重书本知识,忽视实际经验;倚重间接经验,忽视直接经验,纸上谈兵,堂上种稻,这种缺陷可称为“经验传习偏颇”。这不仅使学习者获得经验的途径比较单一,而且获得的经验也比较狭窄,以致饱读诗书,空谈心性,不求实用。陶行知从现代精神出发批评传统学校的教育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并且认为不实行“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改革,就无以革除这一弊端。这种状况正在改变,而且也只会因为以网络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介入而发生改变。 未来的学校是一个人际—经验网络中心。由于对网络技术的教育应用,作为学习对象的“经验”有效地突破了书本的局限,而建筑在广阔的人际关系上。一方面,进入学习领域的经验数量和类型大大增加,在文化价值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多质经验本身就是一个“网络”,“经验本体丰富”成为现实。另一方面,经验的习得不仅可以在书本上、在现实交往中进行,而且可以在网络里、在虚拟的情境下实行。这就拓宽了经验习得渠道,从而使多样化的渠道也成为一个“网络”。传统学校也有人际交往,但大量的交往特别是师生交往是不平等的,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很大的局限。未来的学校模式将会因“网络”而使教育中的人际交往包括师生关系变得更平等、民主,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高扬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