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育论文教育理论
   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的辨证思考      ★★★ 【字体: 】  
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的辨证思考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5 23:26:35   点击数:[]    

有70年悠久历史的江城老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反映鲜明的时代精神,又要继承和发扬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把时代精神和优良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起到代代相传历久弥珍的育人效应。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集中体现在言简意赅的校训之中。如我校“严谨、求实、文明、活泼”的校训,虽只八个字,但它反映了教育观念、价值标准、伦理意识、行为准则。学校历来办学风格的低调内敛务本求实正体现着这种“严谨求实”的校园精神。师生形象的建设是流动着的校园文化,要求全体师生致力于校风、教风、学风的构建,良好的师生形象代表阗学校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校园文化的精神支柱。这说明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就能达到铸塑校园精神的目的的。其校园精神在于一种被认可被接受的办学理念长期积淀,传承升华而成的优良传统在师生内心建立了一种自我教育且能持久作用的道德环境,因此具有动力价值,并且表现为价值导向、群体凝聚、情操陶冶、规范约束、心理建构、辐射社会等6个方面的功能。

对一个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已形成成熟的校园精神的学校,由于在整个校园文化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精神文化已经确定,能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辨别力,可有力抵制社会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如一个拼搏进取学风浓厚的学校,厌学舞弊之风就难成气候。一个纪律严明校风良好的学校,那“前卫”“扮酷”的装束就没有流行的市场,因此说校园文化建设的集中体现是校风,最高表现是校园精神。

三、校园文化建设是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底蕴的陶冶之源

未来人才素质的差别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技能上,更体现在人的基本素质上,其中人文素质的发展居重要地位,人文素质绝非一般的知识特征,它是一种性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它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从更深层次上体现人才质量,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底蕴,提高人文素质。

何谓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评价体系、价值观念和实践规范,是人类以文明之道大化于天下的生命大智慧”。(引自光明日报99年10月29日《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当今要大力弘扬的这种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它包括了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乐观向上的人生追求;社会与历史责任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操;把握现实,面向未来的胸怀和眼光;义利兼顾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人、宽容合作及互助奉献的精神。它既是一种理性意识,也是一种非理性的体验;它既表现为一定的知识形态,也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它既是一种积极的生命追求,也是一种现实的行为规范。它与科学精神同属人类精神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实践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人文精神在不同的时代其表现形态与主题并非完全一致,从教育上看,古典人文主义最关心的主要是个人,着重培养个人的人文修养及个人的道德品质。当代人文主义教育尽管也关心个人,但更强调关心他人、社会以及人类的利益与未来。据此,这里所说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教育,其核心是引导青少年一代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引自教育研究97第11期《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

素质教育说到底是解决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如何做人是基础的基础。居里夫人逝世时,爱因斯坦的纪念文章里没有评述她两次获诺贝尔奖的成就,而是高度赞扬她追求科学真理的高尚品德,认为这种品德高于具体的科学成就,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通共建,促进人追求自我完善,获得整体的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

校园文化建设中力求弘扬人文精神,就是要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包括努力发掘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教育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实行开放式教育,努力营造高品味、高层次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有了坚实的人文底蕴就会牢固的构筑起学生正确的精神支柱,而正确的精神支柱的构筑,对于学生崇高的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精神催化的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当兼具科学人文双重品质,而文化底蕴是构成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文化底蕴是否厚实充足造成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下文野之分。

文化底蕴是蕴藏于千姿百态的文化载体现象深处的思想精义,它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在文化发展史上,经过千锤百炼而凝聚升华的一些最基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一个人思想道德观念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一定的人文意识又总是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因此人文素质对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底蕴是在接受教育熏陶中,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把握和领悟的。这种实践过程既是运用文化工具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是主体自身修养的过程,即治学修身同时并举。

这种文化底蕴在人身上并不表现为某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尽管知识和技能也是人的文化素质的部分)而作为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渗透在人的信仰、情感品格、学识和气质中。文化底蕴也不象具体的文化功用那样显现和容易为人把握,而需要人们去发掘、领悟和积累。这里有个如何传播和吸收的问题。比如科学文化作为种文化包括三个方面:即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一种研究活动和一种社会建制。在每门学科教育中,学校常常只从“授业”的层面上来传授,而作为一种文化对应的三个方面还有(1)依托于科学知识体系之上的科学思想(包括科学的思想和信仰)(2)贯穿于科学研究活动中的科学精神(包括科学的实证精神、理性精神、批判精神、科学的美感及鉴赏力)(3)与科学的社会功能密切相关的科学伦理准则等。科学这些“传道”部分,这些有的学者称之为“科学精神气质”的东西,这些真正的构成人的素养根基的东西却未被学生所领悟和把握。尤其是高中生,近期升学目标将他们求知天地,被迫局限在狭窄的升学需要和学业训练之中,因此缺乏“多维营养”,造成人文底蕴的欠缺;这又决非“文化快餐”就能凑效的,人文底蕴的挖掘与培养,除了主渠道的德育渗透贯穿在学科教育全过程之中外,还需要丰富完整的校园文化教育,并用这种教育去唤起学生改造和提升自己的强烈愿望,务必把知识传授与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在涵育熏陶中,使文化底蕴积淀到人的身上,使他们自觉追求自身完善,在高雅的人文教育中,形成高品味的文化素养。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而又各具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学校既是人类文化集中传播的地方,又是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去开辟新的文化的阵地,它处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既与社会主导文化相适应,同时自身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以创造新时代的文化,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从营造和优化素质教育的育人环境和浓厚素质教育氛围的高度来研究和建设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不低估的育人功能。

上一页  [1] [2]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占领网络新阵地,构建德育新平台

  • 下一篇文章:网络学习中影响自我监控学习的因素分析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的辨证思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的辨证思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谈中职学校语文学习现状及改革
  • ››研究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问...
  • ››浅议电影作品的著作权问题
  • ››谈开放性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人格的...
  • ››谈以学生为本的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改...
  • ››论韩国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 ››浅谈独具特色的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
  • ››浅谈荷兰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 ››论高职院校中的技术伦理教育
  • ››论探究教学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
  • ››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的辨证思考...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