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
|||||
网络对学校德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5 23:26:25 点击数:[] ![]() |
|||||
员沟通的交互性对现有教育方法的单向性的挑战。 二、可行性办法探究。 多所名校校长对学生上网进行调查,其中三个方面结果如下: 上网对学习、生活的影响 利大于弊 59.10% 弊大于利 9.80% 利弊各半 31.10% 学生上网目的(多项选择) 交流聊天 42.90% 游戏消遣 26.35% 为学习服务 12.75% 阅览书刊 27.35% 查询信息 30.40% 学生对制造病毒的电脑高手的认识(多项选择) 很了不起 55.45% 他们的行为不道德 16.20% 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 48.45% 崇拜他,有机会也想尝试一下 6.40% 根据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制造病毒、恶意破坏网络的电脑高手持否定态度,但仍有不少学生对此认识不清。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可以自我辨别是非,只要学校做好引导,重点是加强对学生法制教育和个体道德意志的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和伦理道德观念,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才是受用终身的。 三、 吸收网络文化的积极要素,思考对策大力革新学校德育工作,努力开创中学德育工作新局面。 1、 积极主动地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共享优势,开辟德育新战场。 我们知道网络信息由于具有虚拟性、快捷性、交互性、共享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征,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所以,作为中学德育工作者应该积极主动的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共享性、交互性等的优势对学生进行道德法制教育。 如:方案一 开辟专门德育网络主页,对如何正确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讨论,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以主体或受体身份参与进去,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方案二 在每个网页都增加有关网络安全与网络法律、道德的内容,并通过强有力的网络环境的感染力量加大对学生网络道德等方面知识的教育。 这样,我们就可以开辟一个德育新战场,做到“网网有德育,事事有德育,时时有德育。” 2、 社会、家庭、学校形成合力,努力构建现代化德育网络体系。 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开放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在加上青少年独特的心理特征极为容易导致青少年道德失范,人格分裂。网络的虚拟性使青少年得到了一个既可以为所欲为、标新立异、极度张扬个性,又不必承担任何责任的“伊甸园”。由此引发一场道德法制危机,网络和与网络相关的违法犯罪行为急剧上升。据黑龙江某报报道,1998年全国立案侦察利用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100余起,去年已猛增加到4500余起。网络犯罪形式也五花八门:其中网络盗窃行为尤其猖獗。传奇游戏中的网络虚拟设备等在“奇迷”中价值不菲,成为了盗窃的对象,因此出现了不少“网盗”。也有不少青少年学生由于沉迷于传奇游戏,玩上瘾的人就想把钱往网吧和游戏开发商、代理商那里送,结果自己又无稳定的收入,所以最后只好走上违法犯罪的谋财之路。也有人利用QICQ等方式跟网友聊天,大力发展“网恋”,骗取青少年学生的信任,然后再骗钱骗色或直接地谋财害命,此类案例不胜枚举。 所以,学校应该发挥核心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加强联合行动打击网络犯罪,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各种犯罪行为。首先,要不断加快立法进程,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加强规范,依法管理,保障和促进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健康有序发展。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其次,对网络违法犯罪,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办法加以解决。预防在教育,治理在执法部门,教育与惩处相结合,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再次,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承担起对青少年教育、监护的义务,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只有这样才能够扬网络之长而避其短,“三位一体”充分发挥网络的资源优势建立起现代化德育网络体系。 当然,学校作为德育的主阵地,在迎接网络时代给青少年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时,理应站在时代前列,做出积极的探索。 第一, 德育工作理念要有新的突破。一般来讲新事物的出现在人们心理会呈现三个阶段性特征:第一“好奇”阶段。这时期人们对它抱着尝试的心理对它进行观察、应用,一直到熟悉了它的性能,产生稳定的情感(喜欢或厌恶等)。如果时好的产品或是有生命力的新事物,人们就会对它形成第二个心理阶段即“趋之若鹜”阶段。这时期人们对它抱着喜好的心理对它进行最大可能地应用,这个时期一般也是产品的完善期。第三“习惯”、“冷漠”期。这一时期只有稳定的消费者进行习惯性消费,感情逐渐趋向冷漠。中学德育工作者应该清楚的知道现阶段互联网在青少年心中正处于第二心理阶段,所以我们应该抓住这个特点,因势利导树立现代德育网络体系观。 第二, 德育工作方法要有新变化。在当今这个开放的时代,各种观念、思想不但碰撞,交互更新。对中学生这一不成熟的群体,进行适当的观念灌输是必要的。但一味灌输势必会适得其反,令人产生反感。特别是现在各种媒体以各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在占有我们的学生,如果我们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就不可能在一些“华衣化”错误观念面前正确、有效地引导和占领我们的学生。所以,我们应积极探索新手段新方法来推进我们的德育工作,特别是要把网络等现代化媒体有效地利用起来。如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大力开发旨在培养或训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网络游戏和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养成的社会生活情境模拟的软件(模拟法庭、模拟社区活动等)。在教学方面,教师更应该破除传统,以生动活泼的讨论、演讲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代替沉闷枯燥的“填鸭式”教学,增强课堂吸引力;大力提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